要让我们所写的人物收到“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效果,不但要让他站出来讲话,而且还要让他和别人对话。对话是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和动作姿态的重要手法。古往今来,凡是塑造人物的作品,都离不开对话。这道理也很简单。无论你写的是什么人,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精神风貌,是在他同各色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这就必须要发生对话。把对话写出来,就会增加立体感、现场感,会给人一种听现场录音的感觉。过去的话本、小说,章章回回都离不开对话。读《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名著,折服我们的,并不是故事多么惊人,情节多么曲折,而是里面的对话写得实在好。那一个个人物,就通过对话活灵活现起来。看我们今天那些真人真事的成功报道,也无不贯穿着对话。
然而,不少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的年轻作者,还不善于、不熟悉运用对话这一手法。不少两三千字的文章,竟然没有一句人物对话。密密麻麻的文字,呆板的形式,读起来让人感到冗长、沉重。
那么,如何在作品中运用对话呢?
应该注意这样两点:一点是,对话要有起因。对话,不能可说可不说,而是要“逼”出来,要你有来言,我有去语,非说不可。这样才能营造气氛,使文章掀起波澜。如果对话都是一些可说可不说的废话,稿子就会松松垮垮,减弱了气势。古人为文,是极其讲究对话的。《红楼梦》中,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和贾母的一番对话,已经成为经典章节,让人百读不厌。《三国演义》写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用对话把诸葛亮的辩才、智慧、气势展示得淋漓尽致。一场舌战,诸葛亮轮番和东吴的七位高级谋士辩历史、辩人物、辩形势、辩策略,有问必答,句句有理有据,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反击得这些大儒们个个哑口无言,灰溜溜败下阵去。读着这些精彩的对话,我们恍若置身会场,倾听千年之前古人的激烈论战,你有来言,我有去语,酣畅淋漓,快哉快哉!对话运用得好,可以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动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引人入胜,让人手不释卷。
另一点是,对话要辅以人物的动作和姿态。一个人和别人讲话时,面部一定有表情,手一定有动作,身体一定有姿势,绝不会像一尊泥菩萨,站在那里不动。把这些表情、动作、姿势和人物的讲话结合起来,就能达到“绘声绘形”。这种结合,在字面上表达出来,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动作表情在前。如:
妻子吃惊地望着他消瘦的面容问:“啊!你病了?”
王津汉胸脯一挺,笑着说:“野外作业,哪有不瘦的。把心放肚子里吧,啥病也不敢找我!”
一种是动作表情在后。如:
“你!——”姑娘惊讶、恐怖地叫起来。
“我包你胜诉。只要你……”从那扭歪了的嘴里又吐出这几个字。
再一种是把动作表情穿插在对话中间。
“你一定要坚持住!”抢险队员一边鼓励她,一边招呼同伴,“快去找老王,把起重车开过来!”
“不用了,你们找把锯子来。”她拍着压在小腿上的大石块,一咬牙说,“把我的腿锯掉算了!”
在实际写作中,这三种方法是常常结合起来用的。结合得好,就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情景相融。《语文世界》曾发表过一篇小特写,题目叫《早餐》。讲的是小作者和妈妈在小店吃早餐时妈妈丢了钱包,被一个高个子民工捡到了,她们认为民工不会归还,但民工追上她们,还了钱包,还拒绝接受妈妈给的感谢费。这篇稿件从头到尾,基本上是用对话完成的。小作者手法很娴熟,用对话一层层剥开事实真相。文中写到她要去追民工,妈妈说:“追上了,他也不会给你。”接下来的一段是这样展开的:
我俩正垂头丧气往前走,忽然,那高个子的身影又出现在我眼前。
“大姐,这是你的包吧。”他走到我俩面前,把包递给妈妈,我只听到气喘吁吁的声音。
“我以为你们走到前面去了呢。”他又说。
“是的,谢谢。”妈妈接过钱包,满脸感激,随即拉开包,掏出十块钱,“给你的小孩买点糖果吧。”
“什么,十块?”他怔了一下,“这怎么行呢?”
“那我把包里的钱全给……”妈妈急忙说。
“不,不!”他摆摆手,看看我笑着说,“我的小孩和你一样高了。”
“那……”妈妈似乎不知该讲什么好。
“我还要把我的面条吃完。”他说完转身就走了。
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和妈妈怔怔地站在那里。
文章结束了。但我相信,许多读者一定还留在小作者设置的氛围中。
这就是巧妙运用对话的力量。
“填字游戏”答案
横向:
一、水母 二、人参果 三、郭嘉 四、亲子鉴定 五、阿土伯 六、雄辩 七、西安事变 八、亚麻 九、现身说法 十、吉隆坡 十一、龙虎山 十二、流水对 十三、二胡 十四、轻风扶细柳 十五、背水一战 十六、七星岩
纵向:
1.汗流浃背 2.母亲节 3.麻吉 4.隆中对 5.西柏坡 6.轻战 7.人定 8.龙卷风 9.扶桑 10.果阿 11.变现 12.柳七 13.郭伯雄 14.说一不二 15.辩证法 16.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