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了本校一位老师教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可谓精深难懂,教师要在一节课内把文章上完,并且让学生读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赏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一堂公开课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说实在的,有时候我们的公开课大多是开给听课老师的,因为对于上课者来说,一堂课能否打动听课老师,关乎一堂课的成败。而听课的老师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执教者对文本的处理上。诚然,一堂成功的课,文本处理得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在打动听课老师的同时,是否也打动了在座的学生,学生从这堂课中到底接受了多少,吸收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现不揣冒昧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公开课”的几点认识。
一、引领学生走进“家常的”语文课
上边提到的那节课就是一节朴素的课。首先,老师没有刻意制作精美的课件,只是在必要时放了几张提示性的幻灯片,适时地播放了背景音乐。其次,没有开展小组讨论。我想她应该不是有意避开这一热门形式,大概还是出于务实的想法,没有特别需要的地方,因而就不加考虑。这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在热衷于追求课件的精致、活动形式的新颖时,我们是否首先考虑其必要的一面呢?平心而论,课件、课堂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激发出来的真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吗?我认为激发兴趣还是要靠语文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而不是其他。从语文学习的规律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过多的活动必然挤压个体的独立阅读时间,剥夺学生与课本亲密接触的权利。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说,在现代多种图像媒体的冲击下,学生已经没有多少读书的机会了,课堂上怎能再不让他们读书。因而语文课不应有太多花式,就是带着学生读读书,品味品味语言,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家常”的。
二、理念在细节中体现出来
新课标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是理念的更新。理念的更新是一种蜕变,是在对旧观念的扬弃中逐渐发育出新的肌体。从带着理念进课堂到理念深植于心,于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是境界的提升。好的语文课不仅表现在整体的新颖有创意,更在于细节的丰富有内涵。听完课给我的感受是耐看、值得品味,如老师在学生出错后及时安慰学生:“没关系的,老师错得比你们还多。”这节课自始至终,老师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耐心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她没有越俎代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对文本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她只是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课堂中我们听到的不是老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更多听到的是老师对学生亲切而又温和的话语:“让我们跟随余光中先生走进雨的境界,让我们的思绪伴随着诗人的思绪飞扬”,“我觉得——你说呢”。多么平易可亲的—位长者,她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老师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诗意的氛围中,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课堂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永远比教师灌输给他们重要的多。
三、引领学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
语文姓“语”,这一点毋庸置疑。因而课堂上一定要以言语实践为依托去处理知识、能力、情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在语文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论是追求花哨的重“形”轻“质”,还是摒弃知识的“伪语文化”,都是没有摆正这三维关系而导致的后果。这位老师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并能较好地将之内化于课堂。她在教学中一直在紧张地捕捉学生发言中的言语信息,寻找突破文本的最佳契机。她和学生一起,潜入到文本深处,沿着诗句铺就的幽径,在字字句句的丛林中穿行。“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余先生眼中有何独特之处?”“作者在雨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想起这些?”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说:“作者用心写文章,同学们用情来读文章。这位同学读得声情并茂,吐字清晰,那优美的声音感染了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引领,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机制后,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把握。课堂中的这些引导无一不是在对词句进行琢磨、品味、欣赏。韩军老师曾把这种对文字的敏感性称之为语文教师的行业意识,并坚信,文字意识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意识。我想每位语文老师的脑中应该始终绷紧一根弦,就是绝不能让语文课走失“语文味”。
四、对文本理解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从课堂的教学设计来看,老师的思路是努力找到一定坡度而又不失难度的切入口:抓住“雨”的独特之处,从“听雨”中体会情感,读懂作者。从课堂的互动和文本的驾驭上来看,这位老师对文本的挖掘很深的。课后得知,她在课前看了很多关于余光中的文字,早已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备课。不单是备教材,而且是在备阅读积累,备生活阅历,备自己的感悟。这一番课外累积的厚度奠定了她课堂教学的深度。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老师朗读文本,把师生带进诗意的境地,更是显现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读懂了这篇艰深的课文,他们领会了余光中先生那含蓄的思乡情结,也体会到了深藏在字里行间的中国文化情结。可见,教师的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才能有多深。因而,要想实现从读懂到读出个性的突破,从建构到解构的嬗变,从知识能力到人文素养的提升,没有教师充分扎实的前期阅读都是不可想象的。
总之,这节课给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在经历了一番喧嚣之后,正逐渐向本色的语文课回归。但这种本色的语文课决不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重复,而是承载着先进理念和创新思想,真正引领学生到达一种新的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