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每一场语文考试的重头戏,高考的作文就占60分,因此分析作文、研究高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2010年山东卷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任何一个考生,要想在考试中得到相对的高分,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题目。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有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句话出自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第一部的第十一节临近结尾的部分。分析这句话,意思并不难理解,是说: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尽善尽美,人生总是由光明和阴影组合而成的,正如每一枚硬币都由正反两面构成,这是由人性的特点决定的,也正因此,人生才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充满魅力。
其次,把握材料及要求中出现的几个关键词。
1.人生
“人生”的含义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博。包括人的生存和生活,即人一生所有的活动,人由生到死的整个生存过程,甚至也包括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等。作为中学生,拿到这个话题,既要感受到它的厚重,又不能被它吓到,要定准自己文章的基调,无论是从大处着眼还是从小处落笔,都要在自己的能力驾驭范围之内。
2.光明与阴影
这也是材料中最核心的字眼。首先我么要明确“光明”与“阴影”指什么。从原材料中我们发现,前者应该是指人性中善良的、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后者则指人性的弱点,丑陋的、低俗的一面。稍加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与之相对应的一些字眼: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幸运与挫折,幸福与痛苦……看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许多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光”与“影”的相伴共生。二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所以作文中应该体现二者的完美结合,而不能只谈及一面或者孤立地看待两方面。
3.感悟和联想
题中要求“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作文,何为“感悟和联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材料后能够联系自己所熟知的现实生活,社会现象来剖析“光”与“影”的内在联系。通过感悟和联想,我们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旨,是写“成功与失败”还是“顺境与逆境”,是写“幸福与苦难”还是写“圆满与残缺”。其次要确定文章的题材:我要用什么材料支持我的主旨,是写国家、社会、民族还是个人,是写历史人物还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兼而有之,那么顺序怎么确定,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最后要明确作文的态度,一定是积极的,乐观的,正面的,只有这样,才是一篇思想健康的作文。
再次,看清要求。除了字数要求,还有四点细节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这四点要求中第一个是给文章定主旨,我们在审题和分析关键词的时候就讲到确定立意了。第二是给文章定标题,题目应紧扣主旨,建议考生拟题时先要扣题再追求新颖。后两个要求是对文体的要求。其中最后一个要求不可忽略,它告诉我们,无论你写成哪种文体,一旦你确定了自己写作的文体,一定要具有这种文体的鲜明特征,不能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成了“四不像”,这是作文大忌。
最后,着手写作。
明确了主旨,确定了题材。拟好了题目,安排好了结构,列好了提纲,然后再开始写作。写作时。要时刻想到文章主旨,并在适当的地方点题。点题一是能强化主题,二是能让阅卷老师看清楚你的文章是扣题的。千万不要让你的主题含糊不清或者含而不露。此外还要注意细节,包括书写规范整洁、段落安排合理、没有错别字、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文章写作的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升的,但这些细节是我们稍加注意就可以做到的。
另外,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语文作文不排斥世界名著。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高考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在平时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注意启发学生发散地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在作文中体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辨的色彩。只有这样,作文才有望得到更令人满意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