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基调乐观,富于哲理,咏物、写景和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缠绵之情,让人玩味不尽。然而时隔久远,吟哦讽诵则因人而异。目前人们对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问”一句的理解,就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翻查资料,对此句解释如下:
(1)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
(2)清澈的月光下身影舞弄,天宫哪比得上人间呢? (《大学语文》)
(3)月光下起舞,人与影游戏,天上怎比人间?(夏传才主编《中国古典文学选读》)
(4)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生活的美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选读》)
(5)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初中语文旧教参)
(6)在美好的月光下翩翩起舞,身影随之闪动摇晃,不也像仙境一般? (曾小舟主编《宋词三百首》)
(7)“起舞弄清影”一句应从否定层面人手,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推测仙女嫦娥,虽然住在天宫,远离尘俗的不堪,却寂寞得很,即便是长袖当空,也不免太过凄清。即起舞之人是嫦娥而不是苏轼。 (网友语)
综上所述,有两个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
第一、谁在起舞?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考:一、认为作者苏轼在“起舞”。如:清澈的月光下身影舞弄,天宫哪比得上人间呢?(《大学语文》)二、认为是嫦娥在“起舞”。
第二、在哪里起舞?
对这个问题有三种思考:一、苏轼想象嫦娥在月宫起舞;二、苏轼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三、苏轼在人间月下起舞。
到底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要联系全词考虑,知人论世,并注意“归去”一词。
这首词作于北宋后期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那年,他已经41岁,20年仕途奔波,宦海沉浮,加之妻子亡故,弟弟又远在他乡,所以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诗人开篇问天问年后,不禁“欲乘风归去”。飘然高举,飞天人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来看,他自小信佛,受佛教的影响较深,尝言自己前世是僧,总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作这首词时,诗人的内心是矛盾的,他很想“归去”,但又有两层顾虑:一、担心天宫的高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担心天宫的孤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词原文本没有标点,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没有标点,于是诗人的两层担忧,被我们大多数人硬生生地割裂开来——“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刚刚还在“恐琼楼高寒”,又突然在月下起舞,而顾影自怜。这之间跨越太大,思维较乱,难以理解。何况“何似在人间”一句是对前面的一个比较判断,即高寒、孤寂的天宫哪里比得上人间!人间有什么好呢?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可知,中秋之夜,太守与众宾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于是“太守醉也”。天宫寒冷孤寂,人间欢聚大醉,对比分明,由幻想出世到忧虑担心转而留恋人间,其思想情感的变化是连贯顺畅的。由“何似在人间”过渡到下阕的对月怀人,也是顺畅的:在密州欢聚的是他乡的一群志同道合者或一帮幕僚,难免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慨,也自然生出无限思亲之情。他来密州本是要靠近苏辙的任所,然而却也难得一见,真是造化弄人。
由此看来,上阕“恐”字应包含“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两层意思,是苏轼幻想“归去”后的担忧,理解为: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就是在月宫中翩翩起舞也只能独自欣赏清朗的身影而顾影自怜,这哪里比得上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