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惹的祸
信任,依我看就是不相信任何人。
某日,我正躺在床上与周公下棋。但关羽声高八度的狂吠把我惊醒,我不满地问道:“怎么了,被狼撵了吗?”
“我的青龙偃月刀……”他啜泣道。
“爆了,断了,锈了,被涂鸦了?”我忙问道。
“被盗了!”他忽然转悲为怒,“是不是你?我说赵云,我的刀确实比你的枪帅了一点,你也不能嫉妒我呀!”
“老大,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啊!你怎能怀疑自己人呢?快想想,是不是放错地方了!”
但关羽激动得有点失常,逢人就问:“是不是你偷了我的刀?”惹得连老实稳重的黄忠都对他横眉冷对,更别说脾气暴躁的张飞了。也因为这样,我们几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了。但不管怎样,我们毕竟都是蜀班的优等生,无论如何都得硬撑着帮他一把。
我们私下里共同分析了近期一些人的表现及口碑,最终认为,魏延的犯罪几率比较大。这小子天生反骨,小偷的头衔除了他无二人选。
我们合伙写了一封匿名信给了他,暗中观察他的表现,看能否发现蛛丝马迹。没想到这小子演技不俗,丝毫没露出马脚。
终于,关羽坐不住了,跑到讲台上,哭喊道:“同学们!我的至爱…
青龙偃月刀被盗了,小偷你快出来认罪吧!你偷的是刀,留给我的是寂寞啊!我在冰天雪地里空转360~跪求你总可以了吧!”
他滔滔不绝地讲了一节课,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但好歹让同学们知道了自己周围有小偷,大家顿时自律起来,很少交流,也很少互相信任。
这个由一把刀引发的迷案,足足影响了我们一天的学习,关羽本人当然更是茶饭不思了。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第二天下午。
话说关羽正在哀伤中,吴班的目蒙突然到访,手中正提着关羽的至爱——青龙偃月刀。关羽百感交集,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抓住吕蒙问道:“好小子,刀没想到是你小子偷的,难怪我找遍本班都没找到,原来被别的班的贼给偷走了,还真是冤枉了魏廷呢!”
魏延:“……”
吕蒙很委屈地说道:“我明明是来还东西的,你怎么说我是偷东西的呢?”
“什么?”蜀班的全体在场者异口同声地问道。然后就坐下来耐心地听他讲故事。
原来,周末吴班班长孙权过生日,关羽被邀请参加。他拿了刀去参加宴会,以便表演助兴。可谁知自己酒量太差,喝了不到三坛酒便不省人事了,被一群人架7回来,刀自然落在孙权家里了。开学了,孙权也忘了这事。还是他老爸孙坚及时发现。派吕蒙送7来。 关羽因对同学的不信任,引起了蜀班内的猜疑,更得罪了自己的知己。最后,他边写着第三十七封道歉信,边感叹道:“都是缺乏信任惹的祸啊!杯具……”
这是一篇戏说成份很重的“故事新编”类作文:“蜀班”的关羽丢了刀,就在班级里到处胡乱猜疑,搞得大家互不信任。最后没想到,刀竟然是自己在参加“吴班”班长孙权生日宴会的时候落在人家家里的。
如果去掉作者精心添加的各种个性化因素,比如把环境换成自己的学校,把人物换成身边同学,把“吴班”“蜀班”换成“l班”“2班”,就变成下面的故事了:一个同学丢了一样心爱的东西,在班级里胡乱猜疑,搞得大家互相缺乏信任;然后山回路转,揭晓谜底 东西原来是自己放错了地方;最后得出结论——都是缺乏信任惹的祸。
这样的文章在考场上是很常见的,主旨很切题,立意很明确,情节也些微有些波澜,算得上是篇中规中矩的记叙文。然而因为这类作文构思老套,撞车现象很严重,阅卷老师读得多了,难免就觉得有些单调枯燥。
此时本文的出现,就会让阅卷老师感到惊喜。
这是一篇个性鲜明的文章,读其文如见其人,令人过目难忘。
一、选材的个性化。毫无疑问。作者对《三三国演义》非常熟悉,对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性格都有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丢刀”这个情节,驾驭人物按照自己固有的性格围绕“信任”上演了一出好戏。这提醒我们同学可以把平时的阅读与写作更密切地结合起来,让自己的阅读偏好和最熟悉的阅读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语言的个性化。看得出来,作者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方面并不陌生,诸如“爆了,断了,锈了,被涂鸦了”“我的刀确实比你的枪帅了一点”“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啊”“我在冰天雪地里空转3600跪求你总可以了吧”“杯具”这些明显具有网络语言特点的表达使人物形象的错位感得以显现,情节更富趣味,整体的可读性也更强。由此看来,我们的一些“非主流”的爱好和特长也会成为我们写作的宝贵财富,让我们的作文呈现出时尚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