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作用”类题型考查考生“评价和鉴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考生往往抓不到头绪,即使心里有了一定的头绪,因为不会规范表达,常常词不达意,导致丢分。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规范答题的方法。高考真题一览: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一、我们要归纳“作用”类题型常见命题表达式和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1、“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有: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 (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
2、“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
①首段(末段)的作用?②文中写这些内容的作用?③修辞的作用?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⑤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⑥不同人称的作用。
二、要注意掌握答题模式
我们往往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解答,每个角度又包含不同的方面,大体上答题语言包括以下内容。
(一)内容上的作用。
1、文章主旨:(1)点明主旨(在文章开篇位置可以叫“开篇点题”)先考虑本段中心,再答全文方面的。处于文章开头或结尾处的往往表现全文主旨。(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情感。 (3)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归结主旨,深化主题(在结尾位置可以叫“升化主旨”),“升华”不同于“突出”。2003年《乡土情结》由思乡之情到思念祖国之情,升华为爱国,这种情况叫“升华主旨”;没有这种效果的叫“突出主旨”。
2、作者角度:烘托情感、思想,表现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特征。结尾处常用“强化作者……情感”。
3、读者角度:有……表达效果。开头,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二)结构上的作用
1、文章开头部分: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2、文章中间部分:过渡、承上启下。
3、文章结尾部分: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篇,收束全篇,呼应开头(“呼应开头”有时表述为“呼应标题”或“呼应前面的某个具体段落”: 《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委婉含蓄的回答了前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前后呼应)。
三、我们要结合文本能够运用解题语言
下面我们针对高考真题,体会以上解题方法的运用。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2009年山东卷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19题)
答: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说明人们都有好奇心(内容角度的第二点“表现了作者或写作对象的……特征”),肯定了下文人生路途上“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是无可非议的(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从自己写起,从现实生活中的走路写起,给人亲切的感受(内容角度的“有……表达效果”),自然地引出“人生也是如此” (结构角度的“为下文作铺垫”)。
高考题中的每一点答案都可以在模式中找到对应的角度。换言之,掌握了解题模式就掌握了这类题型的命脉,只要结合具体文本会运用就可以攻克这一难关了。
我在这里特别要提醒考生,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答题,千万不要只答一个术语。这是考生普遍犯的一个错误,也因此丢掉了许多分,许多关系到命运的分。这是确确实实要吸取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