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68

[ 王安逸 文选 ]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法的探究

◇ 王安逸

  《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对本门课大皱眉头,原因有二:一是觉得它深奥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二是觉得它距离现今太“久远”,学习它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广大一线教师也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任务难以完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在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笔者先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开展了有关先秦诸子的学术散文朗读课,即精选出用感性文字表达的有关心得、论文、论著读给学生听,这样学生便对先秦诸子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还组织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丹、易中天等教授对先秦诸子进行的深入浅出的讲座,欣赏了《孔子》《墨攻》的电影等,由于这些丰富多样的形式比较符合现代高中生的阅读接受心理,于是很快便拉近了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进行文本研读和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研读法
  
  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兴趣,也就具备了自主阅读过程中持续研读与探究的原动力,加之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此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早读和课外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学生自读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思想内容方面则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好读书笔记,以备课上交流讨论。为使自主阅读活动能够落到实处,教师有必要适时地对学生自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整个自读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对话探究法
  
  选修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谓对话探究法,即通过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的多重对话,帮助学生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句,深入领会文本内涵,并能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
  铣《秦诸子选读》课程编写宗旨说明: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由此可见,《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涵养,同时也要继续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便可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教师在课前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上,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就本组在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问,此时,其余组的同学可以共同思考并做出回答。教师主要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遇到全班同学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
  下面就以《孟子》选读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教学为例,关于文中字词理解方面的疑问在同学相互交流中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当有同学提出“浩然之气”难以理解时,马上有别组同学从文中找到“至大至刚”“塞于天地”“配义与道”等关键词,但仍有不少同学觉得太抽象,不知道“道义”如何理解。此时又没有学生能讲清楚,于是教师便可做如下引导:
  《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义”,即正义。而从孟子谈“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 “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接着教师顺势提出:如何培养浩然之气呢?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集义。教师再引出朱熹《孟子集注》中的话“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并作阐释。综上,教师归纳: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至此,学生方对“浩然之气”的内涵若有所悟。
  在学生理解了“浩然之气”的内涵及如何“养气”的道理后,教师适机提出:作为当代中学生,如何培养这浩然之气呢? (或哪些人具有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此时,学生回答踊跃,他们分别列举了忧国忧民的屈原,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豪放旷达的苏轼,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还有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的任长霞以及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小岗村书记沈浩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出:结合实际,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做呢?有的说做到问心无愧,有的说做好当下,努力学习。也有同学说,“浩然之气”太抽象,还是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至此,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更深入的领会了“浩然之气”的内涵,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当学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三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选段时,我同样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受到的启发,交流过程中,学生分别列举了勾践的事例,司马迁《报仁安书》中的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还有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多难兴邦”的讲话等,通过这些材料来进一步佐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经过积极讨论,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的道理,而作为现代中学生更应该学会自立自强!
  整节课,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交流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此时的他们已不再觉得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对现实没用,反而深刻的体会到先秦诸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四、以点带面法
  
  选修课程不可能像必修课那样篇篇精讲,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做到把散乱的知识点连成一条条线,一个个面,进而形成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以点带面法即由一篇文章的学习而延伸到整个单元、整册书或与必修课中的相关知识点和面联系起来的做法。
  选修教材中的有些知识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关联,教学中我们便可以把二者联系起来,以实现温故知新的目标,比如“之”字是高考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仍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例,文中“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一句,其中“之”字的用法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对此,可引导学生联系必修四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干专》 “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之”(第三人称代词),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中的“之”(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必修五第二单元《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指示代词,表近指,这),必修三第三单元《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中的“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必修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的“之” (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必修三第三单元《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之”(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起舒缓语气、和谐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必修的相关内容,而且对文言文中的“之”字的理解也一定会更全面更深刻。
  关于思想内涵方面的教学,“以点带面法”同样适用,仍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文章,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浩然之气”的内涵后,教师可作如下拓展延伸:先引导学生找到本单元中关于“义”的表现,如《王何必日利》中“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以上均为孟子思想中的“浩然之气”。再引导学生参看全册书中关于“义”的表现,比如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怀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再如墨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以上则是诸子中的“浩然之气”。这样,由本课“浩然之气”的学习扩展至孟子、诸子中的“浩然之气”,可谓是以“一点”而窥“全篇”。对于以上与“浩然之气”内容相关的篇目则可以布置学生课后自修为主,只要能读懂主旨即可。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检查。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法,既符合选修课教学的特点,也很好地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难题。
  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又注重了教师的适当引导;既不忘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既适当针对高考,又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涵养。因此,以上四步教学法,不仅解决了《先秦诸子选读》教学面临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做好以上几点的前提是教师首先得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深入地钻研教材。具有驾驭教材的全局意识,同时要抓好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间段的学习,这样才能把以上教学法落到实处。

《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