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198

[ 邵松 文选 ]   

培养学生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章

◇ 邵松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渠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提出的标准有,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阅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等等。三维教学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在阅读鉴赏方面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等。培养学生具备从文体特点人手阅读赏析文章的能力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个有效实践。
  这里以新教材选取的两篇新课文为例,谈谈本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获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以写人记事散文为例,谈谈从文体特点人手解读文章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但主旨单纯,九九归一。从文中零散的题材人手解读归纳文旨,体味作者思想情感,切合散文文体特点。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种类,其主要特点是写真人真事,叙述事件多为零散,也可完整但较少见;作者以感情为线将一个个人物事件的零散片段串连起来。在阅读这类散文时,就要把这些特点作为解读的切入口,首先理清文章中的人物事件,看有几个片段,从这些片段中分析事件、人物的特点,探究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中撷取的所有材料片段的意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意旨也就明晰了,作者融会全文的思想情感也就能准确深入地把握体味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中,选取了巴金先生的名篇《小狗包弟》,这篇记事散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文革)惨无人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文中有两个故事片段,一个是艺术家和狗的故事,一个是作家(巴金)和狗的故事。对这篇文章,教参和很多课堂的解读方法是以情感为线索,从领悟作者情感的角度感知文章,梳理文路。把第一段艺术家和狗的故事淡化处理,从章法上强调是引子,引出话题,对下文起铺垫启发的作用;内容上跟作家(巴金)与狗的故事形成对照,故事惨烈的一面,有深化主题的作用,作家(巴金)与狗的故事则悲于心灵,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如此下来,头绪多了。如果从文体形散神聚的特点人手解读这篇文章,学生会感到更简明更容易。
  从文体特点人手解读课文,不仅文路更为明晰清楚,也便于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记事抒情散文,《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先生取材形散——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作家(巴金)与狗的故事,但神聚一点:通过人与狗的故事,揭露文革的罪恶。这样从散文体裁的特点着眼,我们会发现,巴金先生的这篇文章思路简单清晰,处理题材详略得当。先叙述两个人与狗的故事,然后就事反思,归于意旨。两个故事,一略一详,从不同角度揭示一个主旨。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简洁明了,表现出在那个畸形的年代,人性丧失,狗反比人更有人情味,当众人对受到迫害的艺术家要么回避,要么殴打的时候,他的狗却一如既往地与他不离不弃,但这只充满人性的狗却被失去人性的人残害致死,罪恶的岁月让人不如狗。故事简短,揭示性却很深入有力。作家与狗的故事,就是巴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得生动、详细,从几件事表现小狗包弟的可爱,充满生活情趣。但文革中,作家为了保全自我,送走了小狗包弟,致使小狗惨死。作家从中折射出文革时代的罪恶性,深深忏悔自己的人性缺憾,颇有震撼力。两个生活题材,归于一个精旨。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让学生在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记叙了几个事件(“形散”)?思考事例中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探究、归纳主旨(“神聚”),并感悟作者自我检讨、忏悔的伟大精神。本文写作上是从生活小事反映时代性的大主题,学生总结写法(“以小见大”),进行仿作。这样处理,学生更易于把握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在阅读鉴赏单元的教学中,重视从文体特点人手进行教学设计,以强化学生从文体特点人手解读文章的意识,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习它们各自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语感,提升阅读技巧和能力,提高阅读效率,也能帮助学生学习、把握不同文体的写作。以阅读带动写作,是事半功倍的做工,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做法。

培养学生从文体特点入手解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