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74

[ 兰琳玲 文选 ]   

当代现实主义同传统现实主义比较

◇ 兰琳玲

  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孔子的《诗经》到现代茅盾的作品已经经历了上下三千年。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涓清流,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开创着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被人们誉为“跨世纪”的艺术景观。以下,就从贾平凹的小说,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同当代的现实主义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首先,我们从写什么出发来比较这两种创作方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是它们的契合之处。传统的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必须以现实的生活为对象,并且必须在写作形态上像生活本身一样的真实。曹雪芹的《红楼梦》便是以写实的手法虚构了一个现实到几乎可以存在的大观园,让人甚至可以根据他的小说画出大观园的图来。贾平凹的小说也取材于生活,但有所不同的是,贾平凹所描写的生活现实是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的生活,他并不像传统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写经过提炼而形成的典型的生活,而是写一种虚幻的,只存在于人的思维模式中、甚至可以用某根神经去预感的生活。如《佛山》中的“我”由于没有砸死一条双尾蛇后,而倒霉事却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当代的现实主义并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那样写的是生活的表象,是在普遍的基础上典型化了的生活,他写的是生活的“异端”。《油月亮》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贾平凹故乡的一桩有名的恶性杀人案,写的是一个十恶不赫的罪犯, 《佛山》中的表哥最后被警车带走,而《王魁》中的主人公到了篇末也成了匪性暴戾的土匪。由这些我忽然想到一些作家专门描写精神病人的生活。这是否有相同的投机之处呢?不过,无论如何当代现实主义的题材得以拓展总是值得高兴的。
  其次,我们从叙事特征上来比较一下传统的现实主义与当代的现实主义。传统的现实主义强调精雕细琢,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以及语言的朴素简明。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况福》中的“我”三次见到祥林嫂时作者对祥林嫂就有不同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形象逼真,达到了一种鲜明的艺术对比效果。而贾平凹的小说中却大量地借助于象征、通感、意识流直觉主义的手法来造成一种美学效果,其中还糅合有中国文化的神秘主义、神意结合意境说。《佛山》中的“我”在等待着自己一直暗恋的兑子时,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听觉,他听见了蚯蚓在泥土中呼吸,听到有一颗露珠从松针上往下滑,嗤啦嗤啦地,极清脆地跌下,并发出大到五音齐发的轰动,同时还听到一朵两朵很多朵的狼牙花一齐开放,唱出一种美妙的歌。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所不常写到的,但它烘托出了“我”在等待时,一种无我的完美心境。像这样的文字在贾平凹的小说极其多见。
  另外,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或用情节结构,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或用人物结构,如邓拓的小说《蟠虎》;或用氛围结构,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示众》。贾平凹的小说《怫山》,却用的是心理结构,全凭叙事者“我”的心想,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还有怪诞的象征。《佛山》中的“我”一度坚信佛山中的所有人都是什么变的,住持是一株老树变的,表叔是一头山羊变的,小老板是野鼠变的,许多人是狼虫虎豹、猪马牛狗变的。而人死后会变成一棵树、一块石头或一只虫子。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不会有的。贾平凹多用的是荒诞的象征。可见当代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而是更多地着力于对人物心理、情绪的烘托。
  总之,当代的现实主义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基础上是一致的,但在写作技巧上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最后,我想在对创作的态度上来比较一下当代现实主义和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并要探讨生活的原因和根源。在这一点上,两者是根本一致的。但传统的现实主义反映的多是生活现象的真实,并把生活的根源用政治、历史的目光归结到社会和社会关系上。而当代的现实主义不同程度地再现了人性、本能、情感和心理的真实,并开始从传统的文化、血统的遗传及地理风俗等方面去寻求根源。《油月亮》不就是用意识流的手法从家族血缘、个人生理及性心理等方面展现了尤佚人心理变态的过程和原因吗?无怪于贾平凹多写生活的异端,一些作家潜心于精神病人的研究。也许正因为常人真实的心理学总是被巧妙地隐藏于意识之下,不能轻易地为别人所捕捉。
  当代传统的现实主义有了如此的变异和发展,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世界文学潮流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冲击和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结论下得有些传统现实主义的意味。把文学的现象归结到社会的原因上去了。

当代现实主义同传统现实主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