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带有浓重的文化印记。汉语委婉语在避免忌讳、避免粗俗、避免伤人、掩盖矛盾的表达中处处体现谦卑、文雅、含蓄、礼貌的民族个性;英语委婉语却显出独立、开放、幽默、创新以及自我中心的英语民族特性。
关键词:汉英委婉语;个性化表达;民族文化
前言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交际或交流过程中为了避免双方不快或损害双方关系而采用的一种迂回、曲折、含糊的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同时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委婉语的渗透力,透过委婉语的运用,可以洞察许多社会现象。委婉语起源于语言的禁忌,“言语禁忌具有民族个性,委婉语也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因此,委婉语还是一种具有民族个性的语言形式,不同语言的委婉语有着不同的个性表达法。
一、汉英委婉语的个性化表达及其民族文化特质
委婉语承担着传达信息的任务,但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汉英委婉语自然有着各自的表达方式。
1 避免忌讳的婉转表达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释、道等诸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人们的死亡观与这些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社会,人们对死亡的必然性持否定态度,认为人死后会投胎转世为其他生灵。如今人们的看法大不相同,认为人生只有一次,生命具有不可逆转性,死是生的终结。所以,死亡一直是中国人很忌讳的话题,为减轻悲痛,人们常委婉地说:辞世、长眠、与世长辞、作古、安息、往生、驾鹤西归等。汉语对死亡的表达因人而异,皇帝、诸侯、大夫、士、庶人、佛家等之死都有与之身份对等的说法。在不同年龄段死去,好人与坏人之死也各有其词。汉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映射出中国社会“上下有级,尊卑有序”民族文化现象。
2 避免粗俗的文雅表达
委婉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避免粗俗,主要用于表达人的排泄及性交行为,以免引起不愉快的联想。
谈“厕”
上厕所的汉语委婉说法是去洗手、放松一下、解手、去方便一下等。如厕最具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委婉语当属“出恭”。明代科举考试时,为防止考生擅自离开座位,特在考场中设立“出恭”、“入敬”的牌子,考生如需上厕所,必先领取牌子,凭牌方可进出厕所和考场,以示庄严,此后人们俗称如厕为出恭。
如厕的英语委婉表达花样繁多,日常使用的有to goto the toilet,to wash one’s hand等,此外还有如:to answerthe nature’s call(响应大自然的召唤),to go and see one’saunt(去看姨妈);to go Number One(小便),to do mybusiness(去办事),to make a pit stop(紧急维修),to visitJohn(拜访约翰)等。
3 避免伤人的礼貌表达
符合客观事实的描述有时并不能取悦于人,反而是一些模糊的说法能够既悦人又利己。
(1)谈“残”
对于生理缺陷人士,汉英语言都力避直白表达,以免伤害对方。汉语中常用“腿脚不利索”、“腿脚不方便”等代替“瘸”,用“失明”来代替“瞎”,用“耳朵不好使唤”、“耳背”、代替“聋”,表达方式容易让人接受。英美人把crippled(瘸)、blind(瞎)、deaf(聋)、dumb(哑)统称为the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残疾人),表现力稍有不足。
(2)谈“丑”
汉语对人的相貌描述一般带有礼貌和恭维的成分,尽管与被描述者的情况可能不相符,但听起来舒服。管长相不好的男人叫“酷”,对长相不佳的女性说是长得“很安全”。“求异尚变是一种反传统的社会心态,突破语法常规的句式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符合青年人求异尚变心理的需要。”年轻人敢于突破传统,把一个眉目不清爽的人说成是“很抽象”,人长得粗犷用“很海量”来形容,长得胖是“很占内存”,长得不够好看用“很含蓄”等描述。另外,对其貌不扬者,说是“有碍市容”,长得“很鬼斧神工”等,用词夸张,文化色彩丰富。
英文对长相、体型的委婉表达,常见的有plain—looking,homely,slim,slender,plump等,这些都是英语中比较传统的委婉说法。
(3)谈“老”
关于“老”的说法很能说明汉英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汉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在汉文化中,“年老”给人一种“德高望重”之感,所以有“老先生”、“老红军”的说法。汉民族的家庭与社会结构紧密,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上都广受尊重,故有“老王”、“张老”之尊称。成语“老当益壮”和俗语“姜还是老的辣”是对老年人的褒扬和肯定。
在英美人看来,人一旦变老就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不多。其次,西方传统家庭结构松散,子女长大后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老年人的晚景将变得孤独与凄凉。再者,英语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独立创新,不因陈守旧,不迷信特权,在这样的环境下老人通常有被遗忘、被淘汰的感觉。所以,他们很难接受“老”的事实,对“老”讳莫如深,由此出现了不少关于老人的委婉语:adult,the longerliving,a sen Jor citizen等。这些委婉语的运用充分照顾了英美国家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
(4)职业新说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的敬业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得到了极大地弘扬,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岗位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了减轻体力劳动者的心理刺激,促进社会和谐,汉语中也出现了一些职业委婉语,如用“美容师”代替“理发师”,以“环卫工人”取代“清洁工”。
英美人把“看门人”叫做“安全官员”,把“屠夫”叫“肉类技术专家”,原先土里土气的“员工”变成了高贵的“专家”,表明了英语国家社会有意拔高这些传统上地位较低的职业,并试图以此消除行业歧视。名目繁多的职业名称委婉语反映了英美国家严重的行业歧视现状,由此才出现卑贱工种向高贵行业靠拢的职业名称变革诉求。
(5)差生新说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学习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叫“差生”,“差生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称谓,从某种程度讲这与中国严明的等级观念有关。随着人本化教育理念的传播,教师对差生的态度和教育有所改观,出现了像“后进生”这样的差生替代语,老师给差生的评语也趋于和善,学校已不再出现重点班和普通班,代之以无等级标记的"XX级XX班”。
英美国家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很差的学生通常以鼓励为主,鼓励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低调陈述,即正话反说或重话轻说来实现。低调陈述不但能淡化事态,还可避免学生难堪,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常用的低调陈述包括below averagestudents,underachievers等,直白的stupid student则几乎小用。
4 掩饰矛盾的模糊表达
淡说社会问题
委婉语具有模糊问题、掩饰矛盾的功能。中国人已经注意到委婉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官方文件上常见有不少颇具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委婉语,如把“失业”称为“下岗”,把“穷人”说成“生活困难者”,用“经济滑坡”代替“经济不景气”,以“价格上调”代替“涨价”。这些委婉语在表达上显得平淡而正面,但与事实的距离拉大了,“这类委婉语的应用掩盖或者缩小了某些社会问题,它们的功能很难说是积极的。”
在委婉语的模糊和掩饰下,大的社会矛盾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小问题,严重的社会问题听起来不过是一桩很普通的事。我们不妨看一看英语国家政客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穷人美化起来的:先是说needy,然后改成low—income,接着是culturally deprived,再改称underprivileged,最后变成disadvantaged。穷人住的slum摇身一变,成了special areas等。这些委婉语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问题,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
二、结语
委婉语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它之所以有个性化表达,是因为各个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性。总的来看,汉语委婉语则显得中庸、规矩、内敛得多,这是中国的谦恭、礼让、文雅、含蓄等传统文化特质在委婉语中的反映。相比之下,英语委婉语或多或少带有英美传统文化中独立、开放、幽默、求异、直率以及自我中心的民族个性,这一点可以从英语委婉语的形成过程和使用效果看出来。当然,汉英委婉语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实”。正是委婉语的“不实”成就了其润滑、避讳、说服、安慰等功能,使人际关系有了协调的可能。参考文献:
[1]谭文芬 英语委婉语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93
[2]吴艳 相貌评价委婉语的文化审视[J],修辞学习,2005,2:56
[3]朱光英 汉委婉语之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