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近年来,学案教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打造高效课堂的时尚的教学方法。
一、学案教学的探索
学案教学助学的方向是对的,学案教学的理念也是科学的,但在实践中,必然还会有一些弯路要走,有一些跟头要摔。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会失败。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成为河流,汇成海洋!
1、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发散空间
学案在设置问题、提供素材时,要给学生留出探究问题的空间,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甚至鼓励学生用重新组合的材料来思考新的问题,寻找出解题思路。领悟出题意图,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
2、要积极促成学生主动探究
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或情境(即“布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即“探雷”和“排雷”),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获取知识的技能。
3、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训练要具有针对性
学案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制三类训练题,即:
(1)导学思考题。就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情境化。设计的思路:一是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预设问题,让学生根据导学思考题有目的地自学。因此,学案设计首先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二是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三是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能力训练题。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是必要的。但题目应少而精,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突出易混淆的、附条件的、需注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3)能力提高题。主要是针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设计的,这部分题目的设置要多链接学生的难点甚至学生平时最不愿意做、考试时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提高题侧重于能力训练,要融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该部分对一般的学生不做要求,但教师只要引导好,通过各种途径来吸引学生,就没有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主动放弃的。
二、学案教学的价值和收获
在一年多的学案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所收获:
1、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案落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内容,教学案一体化,师生共用,教与学同步,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学案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案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规范而有序,学案在引导学生自学,逼迫学生自学,不再依赖老师,而要靠自已自学自练,总结学习经验。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克服盲目和片面,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准确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
4、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来自学生的原味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教学生动性会产生可以预期的作用。
5、为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评价教学状况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三、学案教学的反思
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学案编写和使用中的问题:
1、形式单一。现在我们使用的学案一般由教备课组内的老师轮流设计,学案的形式也遵照现在通用的形式:学习目标、课前预习、知识积累、我的困惑、课堂研习、课后检测等几个环节构成。但整个年级的班级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当中的文章体裁、内容、难易等都不相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采取一种学案模式并不理想,而且易于让学生产生疲劳感。
2、质量不高。从思想上看,老师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甚或对立情绪,其结果最多是表面任务应付。从老师专业水平与编制技能看,相当比例学案仍不尽如人意,表现在基本框架混乱、问题探究缺失、能级层次倒挂等。从实施看,只关注编写,不研究合理应用、督查、反馈、整理、修正。学校有时过于看重学案作用,忽视其它手段使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3、重复练习。学案很多时候成为了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学案指导书(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习题簿”。教师重复劳动,学生重复练习。这就违背了学案教学的初衷,不但没有减轻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如果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结果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4、使用不当。有的教师由于受老观念的影响,重教轻学,所以实行学案教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本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仍然注重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也有的教师把握不住“导”的要领,控制不了学生的自由度,使用学案教学时,多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不讲,该引导的也放任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还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
好的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一句话,~定要在严、细、实上做文章,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