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06

[ 刘蕾 文选 ]   

初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探微

◇ 刘蕾

  叶圣陶先生指出,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既是阅读之经典,又是写作之范例。平时语文教学中,约占70%的精力花在阅读课文上。我们马不停蹄地讲解大意,分析主题,在读懂上大做文章。同时,我们又另开写作课,从雕琢句子到表现中心都一一重来。时间总是有限的,读写本为一体,非得活生生地割裂开来,导致课堂低效。本文尝试探讨将课文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以文本为中心,将阅读所得有效迁移到写作上去,力求获得一石二鸟,事半功倍之效。
  
  一、单元整合,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文时,常苦于无材料可写,笔端阻塞。一方面,学生还没有形成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积累太贫乏。那我们为什么不走一条捷径,从丰富多彩的课文中寻找俯拾皆是的素材呢?小学、初中、高中多少篇经典课文,有的长于说理,有的以情动人,有的引人深思,这是个丰富的素材库。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素材进行梳理整合,化为我用。
  如衡阳中考作文题目《=爱,让生活更美好》。课文中同样有很多很好的例子犹如熠熠生辉的珍宝,等待慧眼识珠的学生去寻找。胡适的《我的母亲》,描写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的爱;余光中《乡愁》,抒发游子对故土的热爱;《珍珠鸟》赞美人类对动物的珍爱;《斑羚飞渡》讴歌个体牺牲自我,奉献种族的大爱。如果平时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例子,对同类写作素材归纳整理,熟记于心,写作时便不愁无米下锅。
  针对不同课文素材,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有的可以多材一用,有的则可以一材多用。因为有的课文素材本身蕴含丰富的信息,能从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理解。可以结合作文题目审题需要,选择合适来写。如《愚公移山》,可以赞颂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精神;亦可讽刺愚公痴迷不化,不做变通;亦可讥讽智叟只会说风凉话;更可赞美小孩的互助精神。如上所述,纵横捭阖,妙笔生花,岂无活用之妙?
  
  二、技巧整合,优化写作技巧
  
  初中生写作,多数是平铺直叙,清淡无味。如果能用点技巧,可以让文章增色不少。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讲阅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结尾从内容到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到此止步,始于阅读,也止于阅读。是否可以尝试再往前走一步,往写作方向上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又有一个难得的收获吗?从知道文章这样写好在哪里,到文章怎样写才好,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如“纸”,捅破了又别有一番天地。如在阅读中会讲到这是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他的好处是逼真地反映了人物的内隐复杂的心情,有助于表现人物。如果教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在写作时,如果想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不妨借助于神态描写。它有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表现力,能真实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这样神来一笔的点拨后,学生会茅塞顿开,作为一种技巧积累在头脑中,写作时能自然地运用这一技巧。
  再如余光中《乡愁》,学生读了之后,都觉得很喜欢,很美。我便引导学生寻找美的原因。有学生道,文章用大量比喻,如“邮票”“船票”“坟墓”,我便因势利导学生,化虚为实,未必不是一个好技巧。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均有这一招。看看古代写“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哪一句不是将虚化实,借助具体形象表述呢?学生听了。茅塞顿开,把“诗化的意象”运用到作文中,让作文更具形象的美感。
  
  三、标点整合。拓展无声境界
  
  标点符号此刻正躲在一个无声角落哭泣,他活跃在文字中间,却少被关注。他存在于学生的作文中,多能所见是逗号、句号、感叹号这几个老面孔,仿佛她只为了断旬而存在。事实上,标点符号犹如调味品,表面波澜不兴,水下波浪翻滚,常有意味深长之效。如果在阅读教学里重视标点符号教学,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杨绛先生《老王》,老王拖着病躯为她送来新鲜的大鸡蛋和香油,杨绛拿钱给老王。老王断然拒绝:“我不是要钱。”杨绛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你看,一个破折号里面也有很多含义。老王那么善良淳朴的一个人,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前一天,拖着个病人膏肓的身躯,爬上高楼为杨绛一家送来这么好的补品,是一种真情实意的表达,是一种至真的诚意。老王虽然贫贱,但是他也渴望平等,被尊重。在友情的天平上,他认为与杨绛一家是平等的。可是杨绛却拿出钱来给他,遭到老王拒绝后,杨绛很不好意思,只是先附和道:“我知道,我知道——”后面紧跟一个破折号,展现了她内心的无助,慌乱,太突然了,太出人意料了,作者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也许对自己的做法感到难为情,也许觉得玷污老王的这份真情,总之,这一切都浓缩在了破折号里,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到后来,作者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辞,只是找了句不相关的话语勉强搪塞过去,“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如果将破折号换用成逗号,便无法展现两句话之间的停顿,不能表现出前后语意间的错层,不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从而不能展示出这段丰富而激烈的思想斗争。
  所以在阅读课上,有选择地详细分析这些标点符号的作用,让标点符号从不被人注视的黑暗中走出来,可以大大扩充作文的内涵,阅读时将品味到含蓄美、隽永美,让读者从字里行间都读出“戏”来。这样,作文既有整体之美,又有细节之美,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鼓励学生像课文一样大胆运用各种特色标点符号,美化自己的作文,丰富情感表达,增强文章表现力。
  
  四、特色整合。积淀写作能量
  
  课文各有特点,我们还需要根据课文特色决定有效写作教学策略,要因材施教。这个“材”,指的是教材。课文有的长于情节,有的长于抒情,有的长于论理,因此,我们要根据课文特质调整写作教学策略。
  有的课文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不正好是把一件事写精彩最好的典型范例吗?如《变色龙》中围绕咬伤指头的小狗到底是否是将军家的小狗,多次改变处理方式和语气,活脱脱展现了一个官场奴隶的丑恶嘴脸。“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模仿小说的写法,尽量在记叙事件中设计波澜,让起伏跌宕的情节更好抓住读者的心灵。让读者的心跟着习作一起体验“过山车”的刺激和乐趣。教此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在叙事时多下功夫,多用技巧,构造事件的波折,写出事件的波澜。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有些小诗,是具体而微的作文,非常直观,非常形象,适合做整体作文讲评的范例。因为短小,适合把握整体;因为精悍,体现文章的精华。例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小诗。觉得她很美,非常渴望能写出这样的小诗。那么老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思考,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抽象情感具体化,让虚无变得形象可感,传递出诗人思念的情感。而且在小诗的结尾,升华主题,由“小我”到“大家”,表现了盼望海峡两岸早日团圆的宏大主题。在写作策略上,我将技巧概括成八个字:“以形绘神,重在传情”。“结尾点题,奏出强音”。这样的课文范例,让学生能“一叶知秋”,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各个细节、部分与整体文章的关系。
  利用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将《蕾雎不辱使命》中精彩的对话描写改成现代文,既是对阅读的深层次把握,又扩充学生的想象力;续写《愚公移山》,然后开作品品析会,让学生对结果迥异的结局充满期待;更可以假设于勒知道菲利普一家的表现后,以于勒的口吻跟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若干年后于勒飞黄腾达,回到故里后从外人之口知道事情的真相所做的心灵表白。寻找这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突破口,激发写作的热情,扩大写作的乐趣,将心中热情诉诸笔端,将青春飞扬的文字在笔下流淌。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同时,他又是一座矿藏丰富的深山,里面的财富等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开采。阅读、写作本为一家,在阅读教学中再也不要将它们生硬剥离。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是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然后通过练笔将写作技巧正向迁移、强化,以此达到一石二鸟、事半功倍之效。这便是有效阅读教学和有效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初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