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47

[ 王琴 文选 ]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之比较

◇ 王琴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仔细比较,会发现这一词一赋有很大不同。
  
  一、都写了赤壁景色。但景物色调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开头先即地写景,从壮阔的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接着集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仰视,“乱石穿空”,用“乱”“穿”写山高石峻,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动感极强;俯视,“惊涛拍岸”,用“惊”“拍”写惊涛骇浪声若惊雷,势若奔马;由远而近,“卷起千堆雪”,用“卷”和“雪”写出浪花层层叠叠席卷而来的气势和颜色。这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官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把如画江山描写得那样雄奇壮丽、震撼人心,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则描写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相对分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简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之下,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无拘无束,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人写赤壁月夜江景的空明柔美,衬托其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同时,写江水、明月,也为后文借江水、明月抒发超凡的人生感悟埋下伏笔。
  
  二、都写了有关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对人物的寄寓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胜利的英雄周郎——周公瑾即周瑜。苏轼先从侧面描写,“小乔初嫁了”,以美人衬英雄,突出周瑜的年轻得志;次写肖像,“雄姿英发”,姿态威武,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赤壁之战,曹操号称80万大军,但只率3万水军的周瑜,面对强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颇有儒将风范,在“谈笑间”,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反衬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年已老而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发“人生如梦”誊势。
  《赤壁赋》写的则是失败的英雄曹操。曹操,是通过“客人”之口写的。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一“破”一“下”,声势何其显赫;次写军力之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在极力渲染曹操赫赫声势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从而解释了客人之悲的原因。这样一个“一世之雄”,尚且“困于周郎”,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默默无闻、平庸之辈的今人呢?故“客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对客人的劝慰启发和剖露诗人心志作了铺垫。
  
  三、都抒怀,但哲学思想不同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把“佛、儒、老(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这两篇文章则蕴含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余奴娇·赤壁怀古》更多表现了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作者临“故国”,思豪杰,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年的环境里面,想到周瑜在34岁的时候,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自己呢,比他大十多岁,却贬谪到这里,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江山依旧,人事各异,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引起“人生如梦”的感喟,认为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人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态之下,姑作达观。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最后不免趋于消极。但我们从前面作者极写豪壮之景、极赞豪迈之人的文字中,更应感受到的是他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  《赤壁赋》则更多表现了他的齐生死、等是非,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斗氐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裙,更受摧折于绍圣。佛老思想使他在面对种种政治磨难时有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赤壁赋》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能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四段,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果从“变”的角度看,那么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那么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达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从而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第五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表现出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老思想的影子。
  之所以会有上述不同。是因为词写白天,景清色明,陈迹故垒,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雪浪花,一目了然,气象非凡;赋写的是晚上,朦胧迷茫,如雾里看花,幽静异常。所见不同,所感自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