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提倡小学语文课堂走向生活是在语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下面谈谈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课堂融入生活
传统的课堂环境总让学生觉得枯燥和单一,教室里整齐的课桌椅、前面一块大大的长方形黑板,严肃的老师……而新课程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1.看一看,展现生活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的直观、生动提供了保证。如教学《西湖》时,播放风景如画的西湖,展翅翱翔的白鸥,泛舟湖面的游人,五颜六色的华灯……再现生活的真实,唤起学生相似体验。
2.唱一唱,感悟生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它们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诗歌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呢?唱一唱是个好方法。如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浆》时,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背诵了课文,还理解了文章的意境,感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为我们安排的,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3.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小组演一演,通过不同小组的不同表现,体验百味人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做一做,体验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做一做,可以给孩子撑起一片想象的天空。课文《水上飞机》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动手设计航天飞机,他们设计出了水上清洁机、水上气象机、水上侦察机……生活融入其中,此时此刻,学生已是一个个飞扬的生命。
二、走出教室,生活就是课堂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的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试验的本领,创造的本领……”
1.敞开生活的大门
走出教室,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等,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我们需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教学《济南的冬夭》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冬天,感受冬天与众不同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接着,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冬天、观察冬天,让学生了解冬天也是个美丽的充满快乐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
2.活化生活的场景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人手,贴近学生生活找语文,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活水”。同时,让学生参与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学风景古迹等课文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讲解的口吻来复述;学写建议书后,对学校或老师工作不满意的地方写一份建议书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三、放飞心灵,课堂超越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承,也不能只停留在适应,应立足于生活,并要超越生活。语文为学生的梦想拓展开辟了自由飞翔的空间,我们应好好利用这片空间努力让一只只小鸟拥有尽情舒展羽翼的蓝天让他们去放飞心灵。如我在教《看月食》一课,抓住课文中末尾的一句话:“妹妹跳着说: ‘我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虚拟情境:由我扮演奶奶,让全班同学争做妹妹。模拟生活表演是对生活现实的提升。生活中的奶奶也许会固执己见。不会那么容易就放弃“天狗吃月亮”的传说。生活中的奶奶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孩子们“说清楚点,让奶奶听听”。在表演中,教师这样做了,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对教学价值的追求而提炼了生活,不仅让学生能把月食的科学原理说清楚,而且历练口语交际能力,又一次享受生活的亲和和温馨。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语文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去关注生活。语文只有走向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