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总有一些亮点值得我们学习,也总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苏教版七年级(上)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一文,就是这样的佳作。在教学中,我将仿写、续写融入其中,不但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仿写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从心理学角度看,模仿的本质就是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梁,谋求读与写的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推人及己。
首先“解剖一个麻雀”,对课文“范例”进行阅读分析鉴赏。课文第一小节最经典的是对安恩的外貌作了细致的描写。我们从安恩的穿着、双手、头发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朴实勤劳、生活不富裕,但是热爱生活的老人。这一大段人物外貌,让读者绝无累赘之感。我在带领学生赏析时,大家异口交赞,一致认为:抓住人物特点刻画外貌,并且用恰当的语句表达,才能写活人物。
抓住这个亮点,我让学生仿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紧扣人物特点,刻画他的外貌。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她总是穿着灰黑色的外套,好像是灰姑娘。一条仿皮围裙形影不离其身,永远是湿漉漉的,还沾满了血迹和鱼鳞,带着那种淤泥和鱼的混合腥味。她的头发没人知道是黑色或黄色,直的还是卷曲的,一顶黑帽子就这样整天趴在她头上。脚上的长筒胶鞋没过膝盖,明显太大,却能在潮湿而打滑的地面行走如飞。她那双手总是开裂,像松树皮,哪怕是夏天。但是杀鱼却是好样的,刮鳞,开肚,去内脏,尤其是拿鱼鳃,只消用刀左右轻轻一勾,鱼鳃就全部出来了。用她的话说就是:‘三下五除二,搞定。’她就是我妈妈,菜市场里卖鱼的一把好手。”
小作者抓住妈妈卖鱼的特点,用细腻的笔刻画了母亲的外貌,我们看到一个勤劳能干、不怕苦不怕累的可爱的妈妈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小作者对安恩肖像的深刻领悟和仿写的效果。
二、续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续写。”续写,是文章生命的延续。我们读着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几乎如出一人之手。
文章结尾当安恩说出自己不买牛的原因时:“这头奶牛太孤单了!……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思考。我们首先会想:在场的人会有哪些反应呢?这是极佳的续写材料。也许有人会惭愧,有人会嘲笑,有人会赞美。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合理、丰富的想象将这些人物的表现刻画出来。
学生例文:屠夫听了安恩的话,对她嗤之以鼻,“哼,开什么玩笑!牵着这样好的牛来市场,却不想卖牛,还说是什么带牛散心?你怎么知道它孤单、寂寞呀?它对你这样说了吗?”说着,屠夫拿眼瞟了一下老人,继续吐唾沫星子:“一看你的打扮就知道是一位生活不富裕的人。你知道这牛值多少钱吗?卖掉它足足可以让你过上好日子了,别不识时务,赶紧卖了吧!”说完,扭头就走了。
刚才咄咄逼人的买牛人,听了老人的话,这会儿脸已经红到脚心了。他小心翼翼地凑过脸来,对安恩说:“我真是太惭愧了,简直无地自容。在我们眼里,牛就是动物而已,是供人用来使唤劳动或吃的对象。我可从来不去理会它在想什么。而你却把牛当做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来关心它,照料它,比起你,我们不就是冷血动物吗?”说着,他从身边牵出一头牛,将绳交到安恩手里,抓住老人的手,说:“这是我刚刚买来的牛,我把它送给你,让这两头孤独的牛互相作伴吧!我真心希望你能接受我的道歉。”当他说完这番话,在场的人都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夕阳西下,集市也该散场。安恩牵着两头牛,慢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老长,老长。
这段续写,学生将不同人物的表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语言、神态、动作等都写得恰到好处。而且将文章的中心在此进一步深化,通过续写,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谓是化为己有,深刻领悟。
叶圣陶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而已”。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会将文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还要会用活书本,善于挖掘书本更多的价值,真正把“教是为了不教”落到实处。
阅读与写作,是有机的结合体。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能让学生快步人格,有迹可循;而写作又是对阅读的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