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驶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无生趣的囚牢。
——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
是的,生活是美的,世界是美的,这些美体现在中华民族悠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更是身后沉重的。但是,这些积累沉淀的财富在那些匆匆而过的行人眼里,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甚至于根本看不到美的价值。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因此,要想开启语文殿堂,去领略、品味艺术的内涵,情感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它能让人穿越时空,去体会作品的感人之处;它也能让人放开一切,去追随作品中美的女神。
文学之所以生命长存,就在于它的功能是以情感人和以情怡人。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字里行间蕴含自己的深切感情。如没有“情动于衷”,马雅可夫斯基怎会提出诗人应当写出在几千年间都能使亿万心灵激荡的诗?巴尔扎克岂会为高老头的死痛苦抽搐?鲁迅为青年的血而摇旗呐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陶冶,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看法,从而也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使课文扣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趣呢?可以说,只有把情感教学作为了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堂才能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才能让语文教学不再是白开水。而学生学语文,也不再会是痛苦的事,正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如嚼一个几千斤的橄榄。”——享受语文了。
当然,要想把一篇干巴巴的课文复活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功底和大量的工作:
(一)人情入境
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景,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披文人情入境”的效果,来深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思维。只有达到了“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我们才能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也只有读者脉搏的跳动与作者合拍,感情的基调与作者一致,人物的命运牵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才进入了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例如鲁迅先生的《药》里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忽然”一词,应引导学生品味。一般人睡了,是不会坐起的,而小栓得了致命的病,老栓为之担忧,如今有了救治希望,心里是兴奋焦急的,因此,这一富含感情色彩的词,心里描摹传神而细微,对后文悲剧的色彩也有一定的烘托作用。
当然,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在情境中体验出情感美,还必须要求教师深入角色,带着感情来教,才能有情,传情。
(二)用心品味领悟
用心灵感悟语言,才能辨其肌理,悟其意蕴,赏其神韵,品其情味,感其达畅,体其格调,通其语气,积淀文化。因此,语文教学绝不是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迹往往就诞生其中了。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如果体会了杜甫那为天下的心情,那么,茅屋、秋风也会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了,诗句也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那里也孕育着我们民族的古老文明。民族自豪感。当然,这些都是用心灵领悟得到的。
(三)情感语言
没有情感的语言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镇魂摄魄的效果。语言又包括艺术语言和教学语言,正是艺术语言的情感效果,才能使读者与作者共悲共欢。谁读了《窦娥冤》里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了《屈原》里火一般的语言,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同样,老师的教学语言也能激起学生善感的心灵。一个感情贫乏症的语文教师是教不出内心充实的学生的。因为语文是人文,是情文,是美文。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悯悲惨的命运。从情感的渗透里,掌握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贯穿学生的全部生活,而这些,离不开情感——这一开启语文殿堂和学生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