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42

[ 葛洪波 文选 ]   

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葛洪波

  我所主持申报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习策略教育目标与初中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6月10日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编号:2010JG075)后,我们课题组对现在初中生“‘提起作文直摇头、见到题且皱眉头、写起作文咬笔头、老师催交才开头’,换而言之就是学生不愿写,不想写,而实际上就是不会写。在老师的‘强逼’之下写出来的作文,也是‘不堪人目’,难得美文。”的作文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以下几方面:
  
  一、“手拙”
  
  这是指初中生在作文的布局谋篇上,不讲方法技巧,平铺直叙,写到哪儿算哪儿,根本没有章法可言,有的虽然也想求新,但痕迹太过于鲜明,因而显得生硬。
  
  二、“眼窄”
  
  就是眼界窄,不爱观察。原因在于初中生感情不丰富,缺少敏锐的感情触角,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现象都无动于衷。久而久之,就成了情感麻木型了,也就丧失了观察思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他们从小处小事人手,多思、多想、多说,逐步培养他们多方位的观察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导向,进而开拓他们的眼界,使他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作文的写作素材也就丰富了,信手拈来,皆可成文了。
  
  三、“心硬”
  
  就是缺乏爱心,缺少感恩之情。我认为这是初中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古人云“未成曲调先有情”,作文也是这样的。情在文先,也就是先有思想感情,才有付诸于文字表达的文章。现在的初中生在经济上、情感上、处理问题上处处依靠父母,几乎全是手心向上的“要”字派的。只要一摊,那就要啥有啥,百事无忧。因此也就造成了初中生们只知道索取,从来不想“回报”的思想。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感恩”这个词。父母、亲人的付出是应该的,生了就应该养,朋友的付出也是理所当然的,不然还叫朋友?老师的付出更是应该,这是老师的工作和责任,社会的付出是责无旁贷的,因为青少年是国家民族未来的“主人”,社会应该是培养他们……,因此对待方方面面的付出,他们都是冷漠的态度,甚至是轻视的,不屑一顾的。不知道心疼父母,不懂得关爱他人,不愿意尊敬师长,更别说保护环境,珍爱小动物……更有甚者黑白不分,爱憎不明,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有责任不敢承担,有错误不愿意承认,更别说改正了。这些都造成了初中生正常情感的欠缺。而作文又是以文字的形式表情达意的。情感不丰富,甚至冷漠无情的人,怎么会写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积极乐观的好文章呢?
  总而言之,初中生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方法技巧。有了这两条拐杖,在写作的路上才能健步如飞,挥洒自如!笔者认为,从“情感”人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移情”生活,找情趣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如果学生没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无话可说,因而也就无文可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用心、用情来感悟生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找情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适时引导、点拨。比如四季轮回、阴睛雨雪等大自然的变化。要及时指给学生,要他们用心观察,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校园里的各类“新闻”、社会上的“焦点”事件等,还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要指引学生来认识、理解和思考,甚至在班上组织大讨论,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辨别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更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多体会。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来陶冶学生。《背影》中催人泪下的亲情,《羚羊木雕》中纯真的友情,《岳阳楼记》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这些优秀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讨论,深入其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共悲,在心灵与情感碰撞中进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情感生活,从而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树起良好的榜样。教师还要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多阅读,并随时做好阅读笔记,并且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以阅读笔记为主要内容,畅谈自己的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做笔记的好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那么学生写作时没有真情、无话可说的局面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寄情积累,炼佳句
  
  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了,但能否把内心的真实感受、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学生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积累。无论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读物中的佳词妙句都要摘抄下来,并做好分类整理,如景色描写的、情感体验的、哲理思考的、生活感悟的等等。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摘抄、积累习惯,写作时才能熟能生巧、恰当运用,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
  
  三、蕴情于题,显精神
  
  “题”既指文章的题目,也指文章的中心、主题。
  一是文章的题目。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想写好作文还要注意三点。首先是善拟题,“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拟定的题目不仅要美,有韵味还要简短有力,题目可以是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可以是文章的精彩瞬间,也可以是文章的主旨,也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只要能抓住读者的“眼神”就是好题目。其次是巧构思。同一内容的文章,结构安排不同,其表达效果也迥异。就像同一个人,穿上不同风格的衣服,效果不同一样,必有一种方式是最佳的,那就是怎样安排能吸引读者,怎么能突出深化主旨,就怎么做,倒叙、插叙任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供挑、适合自己文章的就是最好的。再次是三点一线贯全篇,有些初中生写作经常犯跑题的毛病,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一篇作文。一检查,结果是“离题八万里”,跑得没边了,怎么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呢?这就是要用三点一线的结构,即题目、开头、结尾这三个点在全文的主旨这条线上,这样想跑也跑不了。眼睛生动有神,就吸引人,题目新颖独特,醒目自然就能抓住读者,使人观题而想知文。指导学生命题,一是角度小,二是角度要巧。可以用文章的线索为题,如《背影》;可以用文中的一个特定“镜头”为题,如“台阶”;也可从文章的主题方面命题,如《幸福是什么》《生命的启示》。命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灵活、新鲜、好切入、扣题紧,就是好题目。
  二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在学生有了材料的积累,语言 的灵活运用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提炼主题的能力。重点要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不要只停留在就事论事、即景写景的层次上,要以敏锐的“眼光”,洞悉其内在本质,捕捉最新的、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理念。文章来源于生活,正如朱熹先生所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时代感、责任感尤显重要。学生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人们精神的发展与正确需要。课上可通过教材这个途径,课下可通过阅读健康的课外读物,或借助各种媒体的方法,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补充、发展好学生的社会之课。这样,文章就不会空乏感想,文不切实了。
  
  四、酌情构思,创美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写作不仅要情意真、言辞美,更要有匠心独运的构思。文章不论篇幅长短。只有结构安排得波澜起伏,悬念迭起,丝丝入扣,才能使人爱读。否则,即使有好的主题,优美的语言,但是如果使人一看开头就知结尾,那么仍是平淡无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安排文章的结构,可选用教材中的优秀篇目来作“范文”。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中欲扬先抑的写法,《紫藤萝瀑布》中“花人合一”的构思, 《台阶》中“我们家的台阶低”的反复出现等等,无不显示了作者的精巧构思。
  
  五、融情批改,促提高
  
  好文多从改中来,学生的作文一经成篇,无论其质量上的好与坏。优与劣,教师都要珍惜,因为它是学生的“劳动产品”,所以教师要用心、用情批改,这也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细心批阅的同时,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打击。应提倡感想批阅法,即对学生的作文要进行评阅,对文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教师也要及时做出“反应”。这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一条捷径,对其中积极向上、乐观处事等良好倾向,要给予肯定或赞同,对消极、悲观,甚至厌世、扭曲的思想倾向,教师要及时指出、纠正,必要时可找学生“面批”,也可集中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互批互改,面对面的沟通,解开其心结,端正其思想。使他们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与成长。以生活态度促进“作文”,以“作文”促进学生做人。教师是批文育人两不误,学生是作文做人两得益,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学生整体素质,更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
  总之,真心真情出真品。作文教学只有融入生活、融入感情,才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