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生活是作文的本源,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就必须引导学生对生活有切身的体验。
“体验”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共16处,足见体验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何谓体验?角度不同,其诠释也有所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状态,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从美学角度看,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熏陶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从教育学角度看,体验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和体认。从心理学角度看,体验是指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
作文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学生体验的程度与其的生活阅历密切相关。比如,小学生在初学《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古诗时,可能只有一种朦胧的意象在头脑中展现,对于诗人的“欲断魂”之情并没有较深的感悟,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缺少这种体验。如果把学生带到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去体验,学生的感悟就不同了。请看下面这篇《清明时节雨纷纷》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讲解这首诗时,眼泪像雨一样纷纷落下,而我们只是觉得老师很动情,讲得很投入,我们并没有流泪,没有动情。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去为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烈士扫墓。天公显灵,飞起毛毛细雨,让我们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境,更让我们体验游子千里赶路,为亲人扫墓的那种深切思念、极度忧伤的心情。
我们手捧小花,排着队伍,沿着小路缓缓地前行。到墓地后,由老师主持祭扫。先是献花,再是鞠躬,然后是请红军老爷爷讲战斗故事。老爷爷“未开言来珠泪滚”,惹得我们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老爷爷终于稳定了情绪,上气不接下气地讲大墩梁战斗的情景,讲罗南辉军长壮烈牺牲的经过。这故事早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但今天再听,感觉却大不一样。老爷爷讲完故事,我们就返回学校了。到学校,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会宁庆祝红军长征胜利暨会宁会师七十周年的相关录像。我感到最亲切的是崔永元等“我的长征”队员到会宁的场面,因为这场面里有我们班同学,我们班同学在会师园门口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我最激动的是胡锦涛主席在纪念馆和老红军何爷爷握手交谈的情景,那天,我在县政府门口和许多居民一起看到了胡主席,他打开车窗,伸出手向我们挥手致意,他微笑着,好亲切。播放完录像,老师说:清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祭奠祖先、祭奠已故亲人、祭奠革命先烈的日子,这种祭奠,不是迷信,是心灵的感情传递,是不忘过去、奋斗为来的心灵驱动,这种祭奠,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而张扬。让我们不忘先烈的血和泪,让我们牢记胡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学习,将来用我们的才智把革命圣地会宁建设好!老师讲得很精彩很动情,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鼓掌,因为,今天是清明,窗外,细雨还在纷纷飘落,因为我想,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篇作文足以证明体验对作文的重要。“记得以前语文老师讲解这首诗时,眼泪像雨一样纷纷落下,而我们只是觉得老师很动情,讲得很投入,我们并没有流泪,没有动情。”这些句子真实地表达出了学生当时的感受——没有被老师的悲情和诗歌的断魂之情所打动。学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老师带领学生在清明节这一天去扫墓,恰逢“雨纷纷”的自然情境与老爷爷“千里赶路,为亲人扫墓”的人文情境时,老爷爷的“未开言来珠泪滚”,惹得我们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就是学生的情之所动——情境的感染。 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诗的理解过程,这是一个由朦印映像到懂得诗意再到升华理解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因此看,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体验生活。生活之源深广了,作文之流自然就涓涓不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