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4期 ID: 140218

[ 杨锁群 文选 ]   

让提问走向有效

◇ 杨锁群

  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往往决定了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深入领悟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问、发问。其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以下谈几点有效提问的具体做法。
  
  一、提问语言力求生动、精炼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长,提问中穿插了很多花哨的修饰,或是加入了与提问本身关联不大的说明介绍,学生理解问题时抓不住关键,反而被其中的“花边”吸引,不能准确把握提问实质,造成提问失败。还有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问过于直白简单,学生听了如同嚼蜡,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去粗求精,尽量剔除干扰学生正常思维的语汇,合理组织语言把意思表达准确。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复习汉语拼音时不妨使用“昨天小朋友们和几个声母兄弟做朋友一起游戏,今天谁能再给老师介绍一下他们?”这样的语句,这比简单地问“昨天我们学了几个声母,小朋友们还记得吗?”显然要生动,能起到更好的复习巩固的效果。
  
  二、提问内容力求细。从易到难
  
  教师在备课时要高起点、细谋划,根据文本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一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深度的提问。可以把大而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训练引向深入。比如三年级下册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教师可以先提问:桑兰微笑着承受一切,这里的一切都包括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就能回答:桑兰在参加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竞赛时意外地从马箱上摔了下来,导致脊椎骨骨折,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现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今后要面对另一种人生等等。然后再问:面对这个天大的不幸,桑兰是如何用微笑承受这一切的?学生这时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最后问:桑兰为什么能微笑着承受一切?她今后还能站起来吗?最后一问是个主观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前几问思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后会有许多精彩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意,抓住学生眼球
  
  学生对于每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寻找突破口,提问时可故弄玄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冲突”,学生在寻求解决这些冲突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如教学三年级上《军神》一文,开篇提问: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河神,山神,土地神,这个“军神”是个什么“神”呢?这个提问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迫切地想要通过研读文本找出答案。最后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神”字,他们也就深刻地感受到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拓展思维的空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一个容易写错的生字,有时不只一种方法能把它记住,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学生通过举例就会发现可以把字进行拆分来记忆,也可以跟其它字形相似的字比较记忆。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又如学习了《埃及的金字塔》可以问学生: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还有七大奇迹你了解吗?能不能简短地介绍其中的一个?再如学习了《每伦·凯勒》中海伦·凯勒非凡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有与海伦·凯勒相似的经历?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总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的进程,是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让提问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