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要求是这样概括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主要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来加深理解文章内容。那么在具体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比较揣摩法
什么是比较揣摩呢?即对文本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如,我在上。《哧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我把原文作了适当改动。
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改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是否得到尊重,……
比较一下,赫耳墨斯去调查的目的和心理。改后,他还不知道人间对他是否尊重,心里没底。原句,在赫耳墨斯看来,人间对他是否尊重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了解的是尊重的程度,可见他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比较,得出的结论学生应该会心服口服的。比较揣摩的好处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考能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二、生活体验法
品味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既立足文本,又联系实际生活,变假懂为真懂。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鲁迅在这篇文章写了许多事,阿长买《山海经》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买的过程也相当简略。只有一句话“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如果直接说这里体现了阿长的爱心,这未免使人物概念化了,也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不会觉得鲁迅这一简略的一句话有什么可琢磨的。因此,上这课时,我借鉴一位优秀教师的做法。设计一个表演环节。我扮演书店老板,让学生扮演阿长。同时提醒他们阿长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而且她不能准确说出《山海经》这个书名的。学生去描叙时才发现条件的限制让阿长买书变得那么困难。经过这一环节的生活体验,学生才明白了原来阿长费尽口舌,看尽白眼才买回了书。支撑她做这一件事的正是她对鲁迅的爱。这时再回来看阿长的这句朴实的话,感受的就是不一般的滋味。由此可见,语言的品味、文学作品的解读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一些看似很平凡的词,看似很平淡的话,往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我们应对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充分的重视,并把它们引入语言的品味、文章的解读中来。
三、发挥想象法
发挥想象,填补语言空白。也就是通过想象补出语言文字留给我们的意向空白,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达到曲径通幽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在《黄河颂》教学中我尝试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黄河颂》中朗读“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一句,先要求学生理解“九曲连环”的意思,进而让学生想象这一词语所能描绘的画面,继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气语调表现自己的理解中的意境。再如“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一句,学生的读多比较平淡,少了几分对那段厚重历史背景的感叹,为弥补这一点,我抓住句末的感叹号展开引导: “作者为什么用感叹号?”一问学生自然理解了在感叹什么,继而我又以“有哪些英雄的故事?”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随着王二小、雨来、张嘎、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名字的出现,就在学生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简述结束时,我打出了相关人物的图片,层层铺垫中,学生厚积于心中的情感喷薄而出,对那种英雄精神的崇敬、感叹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浓烈。这当归功于想想补充画面、联想占有语文资源的功劳。
四、补充资料法
补充语文教材选文的内涵往往是丰富的,讲授时不应该局限于一篇文章内。有时借助于与之相关联的文章,往往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语言品味文章内涵的理解与感悟。我上《记承天寺夜游》时,为避免学生误会“闲人”的含义,以为是清闲的人。我曾补充一则资料: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学生看后即明白,闲人不是字面含义,它有更深沉的含义。学生很快联系上下文,明白“闲”在此处是闲情逸致,闲适之意。
以上是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语言品味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当然品味语言的方法不止这几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语言环境去灵活选择,巧妙品味,让语文的味道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