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清楚导人环节的构成及其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结合语文课的性质和实际,精心设计导入语,优化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促使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课堂导入应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集中注意。教师随着上课的铃声,用坚定的步伐走上讲台,这是组织教学的开始。一声“上课”的命令下达之后,教师或用微笑的面容巡视课堂,或用坚定的眼神扫视大家,学生就会在老师这一举一动中领会课堂气氛,自觉地把课间的各种心情收回,集中精力静听教师讲课。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是导人新课的第一步,也是继续导入和课堂顺利进行的首要保证。
2、引起兴趣。兴趣或求知欲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课堂导入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导语的重要任务。
3、激发思维。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之后,教师就要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立矛盾或制造现象等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和活跃起来,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俳”状态。这是导人的关键环节,也是导入的难点,因此可视为导入的中心环节。
4、明确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使其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只有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之后,学生的思维才能沿着教师既定的方向进行下去,围绕完成教学目的的要求开展下去,而不致于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进入课题。当学生在各方面都已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教师应抓住时机。趁势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导入的五环节界限有时并不明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完整的五步,因此在导入过程中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统一。
二、导语设计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导语内容的针对性。导语内容的针对性需要我们注意三个问题:①导语要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师设计的导语内容,可以是同课文相关的故事、背景、情节等,可以是与课文相关的画面、音乐、场景等,不能游离教学内容太远。否则,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是不足取的。②导人的设计要针对课型的特点。以讲授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以巩固复习所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引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有的作用。③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来设计导语。注意设计出的导语,要使学生能够接受。
2、导语情境的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语设计的所涉知识和创设的情境应是大部分学生最想了解而未接触过的。但应注意的是如果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只会偏离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重心。我们可以在课文内容和学生兴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同时,教师要根据内容要求和自己的特点,适当变换导课的方法,做到导入方式多样化,对学生才有新鲜感,才能吸引学生。
3、导语语言的艺术性。导语的语言要凝练、简洁和暗示性。导语运用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喧宾夺主,这要求导语的语言应该从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做到凝练、扼要、简洁。导语不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和歧义而衍生出与课文无关的话题,这就要求导语的语言采取开门见山、温故知新、解释词义、审题人手、启发谈话、设疑布障、引起悬念等各种手段向课文中心靠拢,用暗示性的语言引入课文。
4、导语结尾的归一性。不管语文导语设计的形式纷繁多样,其结尾的形式必定是一致的,都是由前面的相关内容归一到本课课题中来,让学生的思维过渡到课文的具体学习上来,停止其他内容的思考。 清楚了导入环节的构成及其必须遵循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时刻对照之,精心设计导入语,优化语文教学导入环节,提高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