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言文学在中国文化传承当中肩负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国内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就怎样实现这门学科教育改革以及创新总结几点看法,力图解决这门课程是实际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教师素质
引言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是承接中国传统的学科,不但对培养现代化所需的综合型精英具有重大影响,还是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方面始终肩负着极其关键的功用,对新时代高校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1]本文重点讨论提升汉语言文学科目教育水准的策略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路,希望可以对这门科目教育水准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汉语言教育的意义
教育策略是教育方案的具体呈现,它是为达成某个教育目标来制定的,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整体方案。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语文教育当中普及性最高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基于悠久的教学历史,教学根基十分坚固,这是高校专业架构当中不能缺少的基础支柱课程。在社会经济与科技持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伴随21世纪信息化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汉语言的教学方式开始面对全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其原有的教学,朝向精英化理念转变。[2]为促使汉语言课程能够适应当前大环境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科教育当中应当合理地择取及设定课程策略以及参阅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融合改革中的先进观念,采用高效、持续和改良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汉语言课程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国内汉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学生根基偏弱
汉语言课程对高校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文言文的字词分析,不仅需要高校生有着较强的理解以及表述技能,而且要具备可以单独进行阅读的能力,对于通假字、同音字则需要高校生自身具备比较系统的相关知识储备。可是因为高中时代的文理分科,诸多学生并未将学习精力放在语文课程里,更无法准确理解较为晦涩的古典文学中的汉语言,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汉语言根基薄弱。除此之外,多数高校生对于汉语言学科的兴趣不高,有许多“被选”作此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实际学习中也并未通过拓展阅读数量来改善自己偏弱的语言根基。
(二)教育方法落伍
汉语言课程与理科学习不同,理科能够透过量化的数字和建模方式针对某个现象予以教学,而汉语言课程涉及内容庞杂,常常是艰深难懂的文字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特别是在教学中有较高难度的春秋战国期间的经典著作。与法律和经济等应用型学科相比,汉语言课程无法透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来对高校生展开教学,汉语言缺乏一蹴而就的实际应用性。老师在展开教学的历程当中极少运用高科技手法来予以教学,常常是运用原有言传身教的守旧方法,透过老师在课堂中直接讲述的方式来授课。此外,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一味看重灌输知识内容,而忽视高校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无法灵活有趣地展现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呆板守旧造成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模式单一
汉语言学科课堂氛围沉闷,高校学生几乎没有配合教学的热情,教学思想严重受限。老师在教学历程当中仅仅受限于书面教材,高校学生毫无自我施展的余地,创造性思维被严重约束。所以亟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而这不仅仅需要汉语言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需要专业老师对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
三、汉语言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一)转变教学主体,优化学科设定
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或是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每一位高校生均有着独特的认知力、感知力和创造性。所以,需要运用实践观点恰当把握教育行为中的主体改变,积极营造灵活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励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努力打造自主成为自律的学习主体,令汉语言课程焕发新的活力。
汉语言学科依据属性和功用的不同,被划分为专业课与实践课。前者着重于对高校生的专业与文化素养的培育,后者偏重于对实践技能与运用技能的培养。优化汉语言课程教学安排,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全方位提升高校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的目的。专业课涉及的文化内容很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大部分国内高校生文化底子偏弱,所以在设置教学安排时,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讲解古代名著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想方设法使专业课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例如可以把学生们划分到不同小组中,利用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让小组的观点得以展现。针对实践课程,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高校生踏入社会大门做足功课,所以老师还应当根据国内实际就业状况,把知识和就业有机结合,为大学生跨入社会搭建一座桥梁。透过优化专业课和实践课,令两者实现最优化组合,有助于高校生全方位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在实际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与文本内容进行的,是近年来科学使用高科技手段且融合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授课方式。多媒体对促进构建汉语言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3]所以,汉语言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与尝试现代化教学工具,重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凭借多元化技术来推动学科改革的进程,持续提升教学水准,以期得到更好的授课成效。
(三)教学中注意渗透人文教育
总体上,大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技术与人文教育,前者具备工具性,后者注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汉语言课程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人文科目,是展现我国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水平、创造性思维及净化心灵的功用。教师应当针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优秀文化与审美情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能端正人生态度。教师需要融合教材文本的情感,凭借自身的人文知识、情致体会、教学方式和知识来启发学生。此外,还应当在授课中融入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情感与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四)创新与改革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深切领会教学工作本质的前提下所产生与教学相关的观点。当前社会也已从看重科技为主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现代汉语言教学要把推进以人为本、全方位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应该完整地展现时代精神,树立持续提升整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的长远目标。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观念主要展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高高校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第二,精确掌握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部分;第三,极力倡导合作和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第四,创建开放且洋溢生命力的汉语言学科教学体系。[4]
汉语言老师应当遵循并掌握新型教学观点,以此为基础对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引导,并且依据班级真实情况来制定具体适应学科发展方向的授课策略。所有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应当归结于实际应用,语言的实际使用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渗透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重点解决语言实际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教师择取优秀案例参鉴去扩展教学内容,令教学观念在实际课堂中得到革新。
(五)改革汉语言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成一致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所采取的手段的总称,改革教育方式是提升汉语言课程教育成效的关键之一。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持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以汉语言学科特性和高校生自主研习水平、态度和特征作为基本,在实际教育中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5]比如,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育方式,协助学生发掘更深的语言规则。这门学科的教学历史十分悠久,老师应当吸取前辈们的教育观点和教学体会,在汉语言教学课程中精确把握学科教育的根本,并凸显教育重点和破解科目难点。在全方位解析和归纳实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教育实践中坚持解析、归纳和提炼,依据班级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可以操作的授课方式,并积极尝试探索符合学科教育发展方向的新颖教学方式。
(六)提升学科教师的素质
尽管汉语言学科中的教师有很多都极富才干,可是伴随社会步伐的持续迈进,对这门专业的高校生的要求也持续提升,同样对老师而言也应当紧随时代发展,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予以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首先,汉语言课程有着极强的传授特性,老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够运用风趣、活泼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能透过某个知识点延伸至更多的领域。知识底蕴较为薄弱的教师通常采用简易可行的陈述模式,虽然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会使高校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偏低,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文化积累。其次,汉语言课程的教育还具备极强的传承特性以及稳定性,这使得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差别不大,更新换代十分缓慢。老师为取得更有利的教学成效,应当积极自主收集和教育目标有关的材料对高校生进行辅导,并协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之间还应当常常展开互动,互相学习彼此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高校生学习的热情。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5]王领.汉语言学习中的语音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02).
【项目:本文系内蒙古高校科研课题《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NJZC1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