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一、语言美
作者壮写北国之秋,传达秋之神韵多用口语。如第3自然段写人们看碧天。听驯鸽,数日光,对牵牛,全用浅白而精粹的口语。再如写北国之秋“凉”的几节,作者用口语白描写天穹,写阵雨,写人的装束、神态、声调、寥寥几笔生动传神,用口语,朴素平实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作者又巧妙的把古诗文引入文中,如“草木凋得慢”、“廿四桥的明月”是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贴切自如,文采斐然。 全文整散结合,在变化中力求整齐,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看不饱,尝不透”;“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或对偶,或排比,或比喻,句式整齐,节律感强,具有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二、景物美
作者紧紧抓住北国之秋的特点——“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展开多方面的铺写:第3自然段依次写秋空、秋鸟、秋草,勾勒出皇城人海中那“十分的秋意”,突出了“清”。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分别写故都的秋槐和秋蝉,不仅从听觉,而且结合触觉和嗅觉立体的写出了北国之秋的“静”。第6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通过写景和对话写秋雨,突出其“凉”第12自然段将古今中外文人学士,特别是诗人做了纵向的考察和横向的比较,强调了北国之秋的“悲”。再现出一个北国清秋的动人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故都所透出来的文化意蕴,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的诗意美,无不笼罩在一种萧索凄清的秋意氛围中。
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让人感到北国特有的秋就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清气扑面而来,喧嚣、浮躁、郁闷的心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得以净化和升华。
三、结构美
本文的结构可作如下图示
追忆北国之秋(1)
与南国之秋比深味(2)
观秋色:清(3)
听秋声:静(4-5)
品秋味:悲凉(6一11)
议论人皆感秋(12)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13)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14)
由上图可以看出首段与末段,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互为呼应,十分巧妙,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我们如果把主体部分作中心,那么就会惊奇地发现文章的结构还具有建筑美——对称美(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不仅如此,文章波澜起伏具有跌宕美。一起笔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对北国之秋的感受:“清”、“静”、“悲凉”,表达了他对北国之秋的神往之情,照一般的写法,接下来应该描绘北国之秋,但是作者宕开一笔去写南国之秋的感受:“慢”、“润”、“淡”,文章在具体描绘了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后再宕一笔又一次写南国之秋,这样写,使文势起伏,跌宕多姿。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对行将流逝的故都文化,对故都朝不保夕的危险处境,这段文字不仅让人读出了作者的眷念和挚爱,读出了作者心境的苍凉和无奈,更让人读出了一种誓与之共存亡的悲壮和凛然,一种文化人对文化的执著、捍卫和坚守。1934年是一个山河分裂的多事之秋,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又如何不为之担忧和焦虑呢?这些话语的背后,实是一种即将沦为亡国奴的悲鸣,一种惨厉的呼号,一种撕心裂肺般的悲怆!正如刘海粟的《漫论郁达夫》中所言:“郁达夫是中华大地母亲孕育出来的骄子,是本世纪最有才华最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爱国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倾向……”
郁达夫的确是一位关心现实,并以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现实,积极推动现实前进的优秀作家。我们尽管无法企及他的精神境界,但完全可以从美的角度去把握教材,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的语言美、景物美、结构美,寓教于美,使学生审美心理结构与教材的信息形成结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相互结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