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88

[ 马崇博 文选 ]   

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性学习Q

◇ 马崇博

  所谓合作,是指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生生、学生与家长的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此氛围中,不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情感,不断推动学生合作行为,逐步使学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对于合作交流学习我是能用则用,但不滥用。如。读书时,小组评读;学习课文时,小组交流、讨论;课文延伸时,小组合作表演;预习课文时,小组汇总交流;等等。通过小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语文教学时,还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小组组建要合理
  
  (1)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成员搭配的最佳方案是好中差各1-2名,这样的互助小组才能更好地互助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选好小组长。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应该选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
  (3)培训好组长。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的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作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 合作要有任务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问题要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三 合作要有分工
  
  学生是讨论的主人,最好由学生轮流主持,人人发言。教师可以相机指导,促使学生深入讨论。常言说“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性格”,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的能言善辩善于表达,有的沉默寡言但善于总结。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我们要因材施教,各尽其才,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由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工,他们是: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有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小组学习过程中,个别小组成员还分别担当作者、地球、宇航员等角色进行表演、讨论,结果学生对课文理解得非常透彻。我真庆幸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到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 合作后要讲评
  
  合作后要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如果班级初建“互助小组”,请一两个小组示范讨论和评价,或者也可以让这些学生当评判员分布到各小组参与评价。互助小组学习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请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然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时未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起身时把小转椅的靠背带歪了,总理走过来扶正了它。这里是说明总理生活简朴吗?”我当即组织各小组讨论。再次交流时,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对他们的种种理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你说得真好!”、“你能理解得这么深刻!”、“你有这么独到的见解太棒了”!这些话会印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使他们真正获得求知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拓展无不体现着科学家们的合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性学习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