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90

[ 刘跃夫 文选 ]   

古诗文中的“烟”

◇ 刘跃夫

  单讲一个“烟”字,其主要义项有二:①物体燃烧产生的气状物质;②云、雾之气。“念武陵人(心上之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心上之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只有楼前的流水能终日记着我钟情凝眸远望的眼神。“烟锁秦楼”的“烟”就是云雾。而“烟波”、“烟雨”、“烟柳”中的“烟”,该作何解呢?
  “烟波”,云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是由“云雾”之义项来充作动词的,即“云雾笼罩”。“烟雨”,像雾气那样的细雨。是由“云雾”之义项来充作状语的,即“像云雾一样”。“烟柳”,如烟似雾的翠柳。是由“云雾”之义项来充作状语的,即“像云雾一样”。“烟波”、“烟雨”、“炯柳”这三个词的内部结构都是偏正型的,就是说,“烟”是起到修饰、形容的作用的,以造成像云雾之气那样的弥漫、迷离、艨胧、飘渺、绵延之景象。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陆游《遢{春池》词)——为什么江南浩淼的云雾笼罩的江湖之水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想望?老年隐居还要怕什么流年虚度。尽管诗人身已在江南,但仍眷恋想望曾经生活过的秦川。“烟波”对词人的想望之情起着很好的烘托。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陆游《鹊桥仙》词),词中的“烟雨”,即像烟雾那样的细雨。此词是在刻画渔父的形象特征。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唐·雍陶《天津桥春望》)。——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画面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烟柳”,把柳比作“烟”,盖柳初自冬眠而醒,叶芽嫩黄,枝条浅碧,遥望难分枝叶,只见一团绿黄相谐的轻烟薄雾,笼罩枝梢。宋祁在《木兰花》词中所写的“绿杨烟外晓寒轻”,也就是这种景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烟柳”人诗,所写的景象皆属春、夏之季节。
  另外,贺铸《横塘路》词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要问闲愁总共有多少?就像遍地如烟的青草,就像满城飘飞的柳絮,又像黄梅时节绵绵不尽的连阴雨。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既写出闲愁之多,又写出闲愁之深广。这里的“烟草”中的“烟”起形容修饰的作用。对于“烟草”,你就不能理解为又是“烟”又是“草”的。再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者,不仅是指美好的春光,而且是繁花似锦如烟雾般迷离的春光。它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阳春之景。“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诗人浓郁的惜别之情。

古诗文中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