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它独特的魅力: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少年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思,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然而,可悲的是不少学生对它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寡然无味。对母语的学习持如此的态度,令人深感悲哀。究竟是什么原因?从我切身的体会来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让我们经常打的是学语文的外围战。主要表现在:
一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了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因此,改称“语文课本”。这样“语文”就被界定为“语言文章”,后又有“语言文字”之说。于是乎,文学和文化便似乎不在语文之内了。后来,“工具性”写进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并加以片面强调,制约着对教材的价值取向,即一切从工具性出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字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结构,为什么要用倒叙,为什么要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等,凡涉及“工具”的掌握与运用,不厌其详。至于怎样知道诵读,读出百草园的美丽,读懂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读懂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则实在是无暇顾及了,因为这些都不是“工具”。是什么,是“人文”;那么,对不起,在“工具”面前,只好失而落之了。
二 程式化的教学和训练,泯灭了活力和个性
张定远先生在《20年来语文教学的成就和问题》中说:“教学不从实际出发,把语文的工具性简单化、程式化,把生动的语文能力训练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教学活动呈现固定的僵化的模式。”僵化泯灭了活力。例如,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读来就催人泪下,而一旦变成模式化的训『练题,大问题中套小问题,课堂变成了考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题海无边,苦不堪言,还有多少乐趣?还有多少生机?僵化也自然会扼杀个性。阅读本应尊重阅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思想的僵化导致教学的封闭,多元的解读被标准答案一元化了。
那么,教师如何带着学生真正走进语文呢?
1.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民主氛围
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的平等起来。语文讲坛不再为老师所独霸。语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经师,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再满足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训练,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过程的进行乃至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师生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学生在课堂上将获得在别的场合所无法获得的知识上的进步,情绪上的快乐,理性上的犀利和审美上的满足,在最大限度内和谐共振,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2.转变学习方式,变苦学为乐学
乐学与苦学是相对的,
“头悬梁,锥刺股”、“程门立雪”等古人苦学的范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刻苦学习。但是,苦学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动力,而且很容易导致厌学、逃学等现象的发生。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主要是由于学习太苦太累。
当今的评价机制把孩子牢牢地粘在板凳上,机械地学习让他们无暇顾及多姿多彩的生活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苦学是在外部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心里不一定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完全是为了给老师学,为了给家长学,唯独不是为了自己。而乐学是心里有对知识的渴求,有学习的需求和愿望,在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的神奇、艺术的魅力等。
对于这一点,论说纷繁,这里只侧重谈一谈利用语文活动课激发学生兴趣的试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我充分利用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并主持活动,自我推荐当活动主持人(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确定并实施活动方案、设计并制作奖品……实践证明,每一次活动都受到学生异乎寻常的热爱,像瞬间闪亮的恒星,语文学习只有体现出创造性,才能拥有活力和得到学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