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几点拙见。
一 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由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自求恩》一课,教师问:“自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哗——学生齐刷刷举手:“加拿大人。”因为文章第一句清楚地写着:“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又问:“多大年纪了!”哗——又齐刷刷举手:
“五十多岁了。”“到中国来干什么?”哗——举手:“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后来在哪里以身殉职?”、“这是什么精神?”、“毛主席号召谁要学习这种精神?”老师把课文中的一个个句子依次“改造”成一个个问题。整节课老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提,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毫无价值的提问只能让课堂教学变得平淡无味,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而精当的提问却能使平淡的教学波澜顿起。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学生答不出,这也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状况。
二 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在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由一个大问题引出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人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亦情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作知识的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内容,也给教师和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