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130多篇课文,其中文言文的比例约为21%,都是经典篇目。有则外国谚语说:“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语感是日积月累而来的,我们要寻觅文言津粱,不记住一些经典篇章又如何形成语感呢?但如果死记硬背,不但过程痛苦,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说得好“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所以,记忆方法尤为重要。
一 理清思路,记忆牢固——提问回答式
理清“文脉”,“段脉”是关键。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各段,各句之间的联系,以意群为单位记忆,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比如指导背诵苏洵的《六国—沧》,这篇议论文共有六个自然段,根据论证思路,可分成三个部分,背诵时可采用提问回答式,相当于理解课文内容填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提出一个分论点,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背第二个分论点。第一部分很容易就背诵下来。接着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有两段,针对两个分论点分别论述“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背诵时再细化,理“段脉”。以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的段落为例:可以依次提以下问题,边答边背。问:不赂秦的有哪几个国家?齐不赂秦那它是怎么灭亡的?换用文言问这个问题。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燕赵是如何灭亡的呢?怎样用一个假设陈述与以上三国灭亡相反的情况?
运用这样的方法,背诵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 联想记忆,回顾容易——关键词连缀式
心理学和记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联想记忆法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果是整篇背诵,就可以采用段与段之间的纵向串联记忆。现以王勃的撩王阁片I》为例谈谈此方法。
这是一篇骈体文,尽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篇幅过长,典故过多,同学们普遍反映背诵困难,但不背诵,便失去了一次寻找文言津梁的机会。况且最近几年高考往往会有“反猜题押题”的倾向,并不就考我们平时注重的哲理句,名句,它更注重的是积累,存在侥幸心理是不行的,所以全文背诵是大势所趋,于是关键词连缀式的联想记忆法便应运而生。
其核心是选出每段的“中心词”,将它们串联起来,联想出与文意相关的一句话,一个事件,一个故事。“中心词”就好比一个个“由头”,回忆时就如同电脑中文件夹的展开功能一样,达到“牵一字而动全文”的理想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滕王阁序》的段落不多,除最后两自然段可连在一起作为一个部分外,其余每自然段都可以都自成一部分。接着针对每一部分内容确定一个中心词。每个中心词都必须保证能够回忆起相应的那部分内容,且每个中心同都要便于与相邻的中心词串联。然后找到各中心词之间的联系,将这些联系牢牢记住。最后根据这些联系将各部分的详细内容发散开去,反复几次,课文内容便烂熟于心了。
三 遵循规律。强化记忆——因声求气式
清代曾国藩曾经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强调学习文言时“诵读”的重要性,也教给我们诵读的方法。我们可以因声求气,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语调,正确读出语句的抑扬顿挫和读音的轻重缓急,从而读出文章的气韵,不仅可以扫除机械朗读时的枯燥乏味感,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过来对我们的记忆辅之帮助,良性循环,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
并且,“因声求气”的诵读。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以避免诵读时的单一性和枯燥感。而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读出文章气韵的同时,也可和前面所述的几种记忆方式结合起来加以强化。如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出场后的一次演奏。
这段音乐描写合仄押韵,但上下旬连贯起来还是会经常“卡壳”,我在指导学生记忆时,先将这12句分成四部分,即四部乐章,每三句作为一个“记忆群”。揣摩出各部乐章的情感的变化,“因声求气”诵读各部分,再按乐章串联记忆,依次“滚雪球”式推进,直至熟练背诵整段。
总之,记忆是一个整合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在背诵文言文时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正如同记忆张开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会让我们在熟练的记忆、流畅的答题效果中增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达到新课标对于学习古代经典、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要求,飞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