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应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到审美的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一 以身垂范。培养美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美学修养,是很难驾驭教材,并在教学中实行美育的熏陶渐染的。语文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课堂中教师必须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形成的鲜明教学个性,给学生一个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
首先,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方面来说。课堂上教师的一口普通话,能充分表达出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情感变化,给学生以听觉的美感。而漂亮的粉笔字、硬笔字,能充分展现汉字的线条造型、结构的规范,引发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敦促学生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课堂的板书方面而言。课堂板书可以说是语文课的眼睛,它提供给学生最直观的形象,使教学思路、篇章结构和课文重难点一一得到体现和强化。它的种类很多,有提要式、对比式、回环封闭式、孔雀开屏式……不管采用哪种板书,都要做到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由浅入深,还要美观大方、新颖别致、独具一格,给学生视觉上美的熏陶。
二 立足教材,熏陶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文学是从智、意、情三个方面通过审美体验这个心理中介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同时影响人的心灵的。“没有任何其它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为此,我们应立足教材,抓住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这两个方面去渗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还需要介绍作者的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才有助于学生树立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观念。
其次,要重视表情朗读。表情朗读借助语言的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文学欣赏和审美感知能力。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节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构成的外在节奏,即声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整散,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及它们的错杂相间,交互更替。使文章的态势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二是由作品各种内容要素和意识流动所构成的内在形式主义的节奏,即作品各部分的起承转合,疏密急缓,情节的起伏波澜,人物活动的交替变化等。而作品情感的这种“内在律动”最能打动学生的心扉。在琅琅的书声中,作品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美学思想,常能得到充分而酣畅地体现。
三 不拘一格。渗透美育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心理气质与精神面貌在此阶段渐趋成熟。而此阶段中的许多美育内容诸如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审美方法,正确的审美理念等,需要反复讲。为避免令人生厌的机械重复,就要采取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各个层次讲授。如同是歌颂祖国美好山河的文章,有的可让学生从热爱祖国的名胜古迹,保护国家珍贵遗产这个角度去学习;有的则直接让学生在锦绣风光中去欣赏。
对于不同的美育内容也要力求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不能形成千篇一律的方法。如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与《陈黛玉进贾府》可分析人物形象,可探究时代背景,可理解表现手法,可探寻精神内涵。这样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其效果正如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
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应区别对待。美学观点明显的课文,像《再别康桥》等诗歌,应重点学习外观排列的形式美,韵脚、韵律呈现的音乐美,画面的意境美;而对美学观点和思想性融合在一起的如《拿来主义》《花未眠》等议论文、小品文,则要引导学生从美的思想、哲学等高度去认识、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美学观。
对于美育的熏陶渐染,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只有抓住以上三点,学生审美观点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育中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