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86

[ 张一村 文选 ]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 张一村

  语文改革的成效最终要通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体现出来,而决定语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一 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课堂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常把课堂比喻成知识的殿堂,而在实际教学中又把课堂演化成了教堂:教师是神甫,学生是信徒,课本是圣经。学生在这里只能虔诚地接受着“上帝”的意志,完全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爽朗的笑声、自由的想象和生动的自我,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生厌?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育的功能是丰富人性、丰富人生、丰富生活,教育不再是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塑造成同一模式的机器,而是使每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天赋得到最充分的张扬;改变过去过多关注结果的倾向,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的过程;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把课堂看成是一种结果,而应看做一个过程,要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不再是要求学生“不许动,好好听”,而要学生“动起来,去体验。去发现”。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彻底转变过来,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变原来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为现在的以个人学习体验为中心;变原来的以教科书为中心为现在的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这样才能不唯书是从、唯师是从,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感受与体验中增长知识与技能。
  
  二 要用真挚的情感来渲染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好坏的重要标准。真情投入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笑一颦,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无不饱含着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唯如此,才能让人如沐春风,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当然,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只是老师在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地唱独角戏,关键是还要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振奋起来,投入进去,或悲或喜,或歌或泣,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才是一种完美。要达到这般境地绝非三两日之功,首先是在备课上下气力,努力去发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语文教材里是不乏美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科学之美、人性之美,等等。然后就要训练美的表现能力。主要是语言艺术,你要说得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再辅之以表情、动作,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渲染美,用美的力量感染学生。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情感必须是从你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些许做作的痕迹,必须是清纯真挚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成分。美的“表现”,不是美的“表演”。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也是生动活泼、眉飞色舞的,但缺少一些真诚在里面,完全是在演戏,如此教学可能会令人“耳目一新”,但终究是缺乏生命力,不会长久有效的。所以说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着正义、善良的心灵,丰富、细腻的感情的人。只有将丰富、纯真的感情投入到课堂里来,语文课才能上得绘声绘色,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引人人胜。
  
  三 要用大语文观来贯穿课堂
  
  何谓“大语文观”,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直指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说穿了就是教学生说话、写文章。这是否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又何必去受范文、课时的束缚呢?只要是让学生大胆、自信、流畅地表达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我们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听到老师这样说:“好,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就说到这儿。”这句话可能会成全这个老师一节精彩的、完美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正好讲完预定的内容。却不知这一棒打住了学生口中多少要说的话,打伤了学生心中多少旺盛的激情。这样的语文课完美吗?精彩吗?不!它扼杀了激情,毁灭了希望,打击了勇气,阻止了进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教人向善,教人向上,教人奋发,教人创造。好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课讲不完怕仟么?课是为学生服务的,不是学生为课服务的。只要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讲不完的课照样是精彩的、完美的语文课!
  我们要用全新的理念、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金石,点燃学生美好希望的柴木,净化学生纯洁心灵的圣水,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炉火,培养学生丰富知识的沃土,放飞学生自由想象的蓝天。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