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92

[ 朱琳 文选 ]   

趣话积极歧义

◇ 朱琳

  消极歧义是指妨碍有效交际的歧义,是一种语法病句。而积极歧义则不然,它不但不妨碍交际,而且能够提高交际效果,是语言运用中的积极现象。人们利用积极歧义,常常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一 借助歧义,摆脱困境。明代有个叫陈全的,一次误入宫廷禁地,被一个有权势的太监扣住了。陈全说:“小人陈全请求公公放了我。”这位太监早就听说陈全会说笑话,就说:“听说你会说笑话,如果你能用一个字,让我笑,我就放你。”陈全思索一下,说了一个“屁”字。太监说:
  “这怎么解释?”陈全说:“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这位太监听罢哈哈大笑,于是放了陈全。
  陈全说的“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是个有歧义的句子,它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放屁,一个是放人。一个“屁”字显出了陈全的机智,不仅使自己获得释放,也暗骂了太监,真是一箭双雕。
  二 借助歧义,成全好事。一个巧嘴媒婆给两家说亲,先到女方家里,说道:“小伙子长得跟白马王子似的,不过也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喜欢独来独往。”女方一听,认为这不是什么毛病,而是有超出寻常的个性特点。然后她又到男方家里,介绍女方:“人家姑娘长得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不过,也有一个小缺点,那就是嘴不大好。”男方说:…嘴不大好’,不就是说话随便一点嘛,不算啥,等娶到家里来,俺对她加强思想教育不就成了?”
  等到完婚那一天,双方一见面,女方发现小伙子原来只有一条腿,果真是“独来独往”了。男方发现对方原来是个豁唇子。双方这这才知道都受了媒婆的骗了。
  三借助歧义,抨击丑恶。一九四四年春天,日本向广西进犯,当时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吓破了胆,借口回乡为母亲扫墓,先行逃窜。《新华日报》就此事作了报道,标题是“桂林危急声中,黄旭初回乡扫他妈的墓”。“黄旭初回乡扫他妈的墓”,既可理解为黄旭初给他的妈妈扫墓,也可理解为骂黄旭初“他妈的”。《信华日报》正是巧妙地利用歧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抨击了黄旭初之流不敢抗日的卖国行径。
  四,借助曲解,自我解嘲。周副县长文化水平不高,可力图给人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形象。有一次讲话,他引用毛主席诗词,将“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说成是“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有人问他:“红军长征不是二万五吗,怎么多了一千,成了二万六了?”周副县长一本正经地说:
  “红军长征是二万五,又是盘山上高峰,自然要多走一千了,岂不是二万六了吗?”周副县长曲解毛主席诗词,为自己解嘲,一时传为笑谈。
  五 利用歧义,奚落坏人。阿凡提当理发匠。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很生气,想狠狠整整这个无赖。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给他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当然要!这还用问!”“好,您要我就给你!”阿凡提说着,“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的手里。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利用某词语的多义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诱使对方以为是语义A,自己却又解释为语义B。“您要眉毛吗?”它既可表示“您要留着眉毛吗?”,又可表示“您要剃下来的眉毛吗?”。阿凡提巧妙地利用了语词的歧义,把大阿訇弄得哭笑不得。
  六 借助歧义,造成幽默。有个教授从外国教学回来。上课时他提出一个问题,说谁要是能回答出来,奖励钢笔一打,同学们都认为这个教授多年来以来在外国教书,一定挣了不少钱,奖品肯定很值钱,都焦急地等他提问题。问题出来了,一个同学抢先回答,教授说:“回答得很好,请这位同学前来领奖。”那个同学高高兴兴地走到台前,老教授拿起一支钢笔,在他的手上轻轻打了一下,并说了一句,奖给你“钢笔一打”。大家一看,哄堂大笑。教授说的“钢笔一打”,既可以理解为“十二支钢笔”,也可以理解为“用钢笔打一下”。教授运用歧义给学生玩了一个小幽默,活跃了课堂气氛。

趣话积极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