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0016

[ 刘全成 文选 ]   

让学习由任务成为需要

◇ 刘全成

  现今,中学生普遍出现了厌学现象,一些普通农村中学的厌学现象尤为严重。如何消除这些厌学现象,变“厌学”为“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已成为教育理论家和一线教师的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要求学生有学习的需要,而学习需要的产生是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缺乏而在心理上感到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需要,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而需要的产生是复杂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生理因素、社会情境因素和个体认知因素。学习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学习需要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小,影响最大的是社会情境因素。
  想让学生感到知识的不足、能力的欠缺,天天在学校做难度大的试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让知识和能力成为其社会生活的必须品,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多举行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例如,让学生为街道进行“文字清洗”,改正大街小巷里不正确、不规范的汉字,并以书面形式上报有关部门;给一家新开业的餐馆写贺词和规章制度;写一篇记人的文章,晚上当众读给家人听;写一篇议论文,论证设置街道卫生义工制定的益处,并上报给街道委员会等等。
  学生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得心应手,一帆风顺的。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这些困难和阻碍最主要的就是相关知识的缺乏。比如说学生在进行“清洗文字”时,学生头脑里必须有大量的正确词汇,如果缺乏一定的词汇积累,这个活动就很难做好。通过这个活动,词汇贫乏的学生,在活动中就会在心理上感到一种不平衡,进而产生要消除这种不平衡的需要,表现在心理上就是该生有掌握大量词汇的需要,并进一步变为学习词语掌握词语的动机,激发了其学习词语的兴趣,而这远比教师硬性地要求学生掌握词语好得多。因为那种硬性任务的规定,学生在背记词语的过程中,没有生命活动的参与和情感的体验,他们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也不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并没有走出学习“任务”的误圈,学生学习有着学习的任务,教师教学有教学任务。学生每一次的学习活动都是教师规定的学习任务,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的心理需求。有了任务,就有了压力,也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紧张或不平衡的状态。这样“需要”和“任务”都会使个体心理形成不平衡的状态,都会对个体的学习动机产生作用,但是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指出:“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个体的内部。个体内部的需要和愿望形成一种内驱力是一种内部的推动力量,简称推力。”“另一方面来自外部,是指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吸引力和压力形成一种拉动个体学习的力量,简称拉力。”由“需要”形成的内驱力和由“压力”形成的“拉力”,都对个体的学习动机有促进作用,但就学生学习而言,我们更倾向于由个体内驱力而形成的学习动机,因为这种动机最根本、更持久,并会进一步上升为“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皮亚杰也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们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由外在环境因素形成的吸引力和压力(如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形成的拉力。虽能在短时间内也起到促进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是它不可能上升为兴趣,不可能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本质是指向学习本身之外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得到奖赏或躲避惩罚而进行的。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例如许多听话的学生都在努力地学习,但他们并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学习之外的奖赏(老师、家长的奖励,考取好的大学等)或避免惩罚(未完成任务的体罚和责骂,没有考取而被人鄙视等)。这样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完全有外部“拉力”而形成的,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学习是一种“伪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要改变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和缺乏内部动机的“伪学习”的现象,就必须让学生产生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个体的外在学习“任务”为内在的学习“需要”。

让学习由任务成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