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每周我都要批改你们的随笔,在批改之前。我总是怀着万分好奇的心情翻阅。迫切地想知道你们这些嘴里哼着R&B和Rap。手里捧着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身上穿着宽大T恤和肥大牛仔裤的“新新人类”的想法。然而充斥眼帘的莫过于“郁闷,无助,虚伪,越长大越孤单”之类灰暗消沉的语句,“少年不识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句话,立马就闪到我的脑海中。这些文章中的文字之黯淡就如同身处黎明前的黑暗中,却永远无法看到光明,让我的情绪也隧之低落起来。
虽然亲情、友情、爱情这三种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在你们的随笔中也被频频写到,但读来却是另一种滋味。
首先,你们其中一些人淡漠亲情的态度令我痛心。你们的一个同学在随笔中,写到了他的母亲,他说他十分讨厌他的母亲,觉得母亲像个小孩子一样,整天喃喃自语,没学识,没头脑,十分低俗。而且还特别爱唠叨,一句话总要重复很多遍。母亲也十分的小器,每次给他的零花钱像打发乞丐一样少得可怜。他在文章的结尾,还忿忿不平地感慨:“天晓得,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母亲!”看着这篇周记,同样身为母亲的我心如刀割。尚还年少的同学们,你们都还拥有一个年轻健康的母亲,还有在母亲怀里任性,撒娇的特权,很难识得“愁”滋味,却过早丧失了感受母爱的能力,你们心安理得地挥霍着母爱、亲情。对于母爱,对于亲情也似乎显得过于淡漠了。
同时,你们其中一些人的脆弱友情让我忧虑。找和你们虽出生年代不同可一样是独生子女,深切地知道,独生子女这一代是被“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一代”。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从未经过日晒雨淋,十分地脆弱,在对待友情上,尤其脆弱,不堪一击。有个学生在她的周记中,用硕大的租楷写了一段十分激越的文字:“我恨她,我曾经把她当成我唯一的知己,我也曾经一度以为我找到了可以相伴今生的朋友。可没想到,她居然背叛了我,将本属于我俩的秘密告诉了第三个人。我真的很痛心,我再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想再交什么朋友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只有虚伪根本没有真诚可言,我恨她。也恨这个世界!”对于友情,涉世未深的你们,往往太过偏执,甚至偏激得可怕,你们的固执,也正显出了你们的脆弱:害怕受挫。而真正的友情是要经得住时间考验和岁月打磨的。拒绝或害怕接受这种考验和打磨,是很难赢得真正持久的友谊的。渴望收获真正友谊的你们,还是要敢于尝一下“愁”滋味,坚强些才好。
还有,你们中更有一些人的青涩爱情使我迷惑。我所认识的一个十分内向腼腆的男孩,在他的周记中,用了两页的篇幅,诉说他痛不欲生的失恋感受。他说,他写这篇周记时,己经是失恋的第四天,但是他仍就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他还十分固执地说,他懂爱,对于爱情,他绝对不是盲目的。偏执的他,面对失恋的打击,甚至还有寻死的冲动。庆幸的是这个失恋的结。在他经过一次顿悟后,自己解了这个结。对于爱情,他们知道得太多,却懂得很少。爱,就是要让对方幸福。懂得及时放手,又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呢?爱情太脆弱,也需要太多的东西去呵护她。爱,这一个字,他们稚嫩的肩膀还承受不起。而过早地谈爱情,只会让他们品尝到爱情青涩的苦果。
以上是每周的随笔,如果说随笔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自我宣泄性,那么大作文按理说应该是规范和严肃的,格调应高昂一些,可事实却是同学们将原本积极的例子也写得灰暗,也总是使立意走向消极。所以我想就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来谈谈我的体会,那就是:我们的写作何不多表现一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少一些“不知愁昧强说愁”的哀伤。
诚然,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将它们写人文章,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忧伤,我们的笑,我们的哭,都可以成为我们笔端的天地。而且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的文字都非常优美生动,非常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他们却用这样的文字一再去表现那些灰暗、消极、颓废的东西,这又让我觉得很惋惜。例如,写题为“人生的烦恼在于追求完美”的作文,很多人将屈原投江殉道说成是“自寻烦恼”,“苛求完美自取灭亡”。写题为“成长的代价”的作文时,又得出结论“成长代价太大,不要长大”,甚至不停暴露社会的丑恶、虚伪、黑暗,认为都是“成长惹的祸”。在你们的笔下,天总是灰蒙蒙的。下着雨,刮着冷风,而文中的主人公总是孤独的,痛苦的,绝望的,找不到位置,找不到快乐,总是在黑夜里彻夜不眠,总是很迷茫,总是很厌倦。发生的故事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结局让人伤感,过程也没有快乐,即使快乐也总是那么沉重,伴随苦痛。有一个同学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有一个长得很漂亮也聪明的女孩,她近乎完美,但她却总是很悲伤。所有的人都因为她的那种弥漫在周围的忧伤而不敢靠近她,因为她像怪物一样,会吸走人们的快乐,让每一个靠近她的人都感觉寒冷忧伤。于是她没有任何朋友。有一天她突然消失了,所有人都不在意她的消失。在文章的最后,这位同学写道:
“这也许对别人也好,对她也好。”我当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很惊叹这位同学的文字功底,她的语言真的很有表现力,很有感染力,可是一下子我就很难过为什么她要写这么忧伤的故事,可以看得出她是把那个女孩当成自己来写了。她自己也知道沉浸于自己的忧伤会失去朋友,可她还是在文字中流露出对忧伤的痴迷,并且甚至希望远离人群,过自己一个人的生活。她也许渴望朋友,但她更愿沉迷于忧伤中,更愿意和忧伤做朋友。
还有很多同学也在文章中一再去渲染一种深沉的漫无边际的痛苦悲伤。我知道你们都有一颗纯真敏感的心,也许人生中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让你们想得很多,甚至于一片落叶,一场凉风,一首动人的乐曲都会让你们唏嘘不已。我也会,很多时候一些很小的东西就可以触动我,让我也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久久无法跳出来。高中生活离我并不遥远,我也时常想起那些逝去的日子。我经常被你们的文字感动,但是我们的生活真的只剩下无边无际的这些痛苦;忧伤和绝望了吗?
生活中确实总有很多的不开心,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伤害,我也赞成你们用文字来宣泄这些情感,但青春不是只有挫折,只有伤害,我们的生活也总有阳光,也总有很多的快乐,感动,希望。你们的忧伤很真实,我可以从你们的文字中看到你们的真,但是你们的忧伤却也多得很不现实,青春的颜色,不应该是灰色。忧伤,痛苦的文字很容易打动人,很容易引起共鸣,但我们却不应该沉迷于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用文字来宣泄这种情感,却不应该让这种文字来控制我们的情感。
我想总是喜欢写这样的文字的同学肯定看了不少像《萌芽》,安妮宝
贝,郭敬明,张悦然之类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他们的东西,和你们一样,读高中时我也看《萌芽》,但那时的《萌芽》和现在的很不一样。我也看过安妮宝贝的一些书,例如皓别微安》,《八月未央》,我也很欣赏她文字的那种表现力,她可以抓住一些很微小的东西然后用很精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但她总是用文字将孤独、绝望、沉重漠然、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文章中很少有积极的东西。我也看过郭敬明的一些作品例如《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爱与痛的边缘》,也被他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过,然而看多了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厌倦和怀疑。安妮宝贝笔下的人永远都是穿着白棉布衬衣,黑色粗布裤,白棉布裙子,总是抱着一床棉絮到处乱晃,她们总是那么洞悉一切,可是洞悉一切之后她们仍旧活得不坦然,她们的爱永远带着绝望,永远爱得太沉痛……而郭敬明,他太容易悲伤了,就连找到一本自己很喜欢的书他也会忧伤半天。难道人生真的是这样的吗?你们可以想想我们的生活真的就是这样了吗?他们太惯于将一切都沉痛化,然后自己沉迷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圈子里,又或者他们只是为了赢得读者而故意这样写,只是让读者沉迷于这种罂粟一样让人上瘾却又毒害思想的伤痛中。我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篇报道了。内容就是采访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获得者的实录,他说其实《萌芽》里那些把书中的主人公写得那么另类,那么颓废的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学习认真,活动积极。他们何尝不是只是在作文中宣泄那些消极的情绪,只是这个坑挖得太美了,引的我们都往下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忧伤。只是看他们的东西看得自己以为自己很忧伤,很痛苦。
而且一个人的写作,一个人的阅读其实也是表现了他的价值取向。太喜欢看那些灰色的东西的人,太喜欢写那些灰色的东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变得越来越悲观。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每天都愁眉苦脸,每天都颓废绝望,那他活得多累多难受。而且在这样的人身边,他的朋友也会变得很难受,你会一直受得了一个每天向你倾吐怨言,把你的好心情全部赶跑的人吗?一个人应该积极乐观,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不只看到苦难,并且超越苦难。总是忧伤会让你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你的快乐不只属于你们自己,也属于那些关爱你们的人。
所以我希望你们的文章多写快乐阳光的内容,多在生活中去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我希望你们在文章中,在生活中都不要再是泪流满面,而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