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夫子开创私塾以来,中国的语文教学就一直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这种传统模式,后来又演变成了一灌到底的灌输式,它费时费力,教学效率却十分低下,而且问题多多,可以说它是集差、慢、费于一体的问题的集合。为革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大胆启用多媒体课件、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瓶颈,从而全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哲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果只有“一支粉笔加黑板”,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必定低下,费力不讨好。而教师若能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形就会截然不同。因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形、动、静于一体,它能创设生动的情景,能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使他们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教学环境中,从而全方位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如初中课文《美猴王》的教学,尽管课文内容很生动,而如果只有老师一人唱独角戏,一“灌”到底,那教师就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相反,若教师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课前将《西游记》中反映美猴王在花果山上的生话情景片段下载到电脑中,将流行歌曲“猴哥”拷贝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时播放这个电视剧片段,组织学生带着教学目标去观看电视剧,则课堂教学就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媒体的运用,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增强语言文字所展现的美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轻松地把握集人性、猴性与神性于一体的美猴王形象,多方面地发挥它“化平凡为神奇,化艰涩为易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的作用。
二 利用多媒体,突破语文教学瓶颈。哲人们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极需教师及时有效的启发、点拨。而有些难点问题,即使教师费尽唇舌,学生也往往如坠人云雾之中,不能理解和认可。这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制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使学生轻松掌握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如教学初一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则不少学生就会觉得课文内容很难懂,不好理解。而教师若能精心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进行教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群为突出绝境的斑羚,在伤心崖旁的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生命对接。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而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
这个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就不仅能促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斑羚种群面临绝境时牺牲一半保全另一半的“飞渡自救”过程产生终生难忘的印象与记忆。而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根本无法企及的。
三 利用多媒体,扩大语文课堂容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需要扫清的障碍很多,必须涉及的相关知识面很广,需要学生消化的内容不少。而一堂课只有45分钟,若教师要在这短暂的45分钟内将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讲清讲深讲透,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多媒体课件则能充分拓展课堂空间、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接触大量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如在讲授《丰富多采的月亮文化》一文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就可将古今中外写月的诗文名句、音乐、绘画展示给学生,既营造课堂的文化氛围,又促使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月亮文化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再加上有关月亮网站的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对这一课题探讨得更为深入。
总之,教师若能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再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图片与动画,就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这扇窗户,学生也许还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