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80

[ 杨紫娟 文选 ]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 杨紫娟

  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行为完成或状态的出现,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朱德熙(1982)将其称为“动词、形容词后缀”。例如:“看了一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已经看完),和“看一遍”的意思不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了”和印欧语动词的过去时词尾作用不同,印欧语动词过去时表示说话以前发生的事,汉语的“了”只表示动作处于完成状态,跟动作发生的时间没有关系,既可以用于过去发生的事,也可以用于将来发生的或者设想中发生的事。例如:①“他下了课就上图书馆去了”;②“下了课再去”;③“关了灯就什么也看不见了”。①中的“下了课”说的是过去的事。②中的“下了课”说的是尚未发生的事。③中的“关了灯”是假设发生了的事。
  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不同,“了”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会影响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初级汉语留学生刚接触“了”的用法,认为“了”字可以放在任何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其实不然。笔者通过留学生的作业,发现“了”的使用无论对于亚洲学生、还是欧美学生,都是一种出现频率较高的偏误现象。
  
  一 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下面将我们在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的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偏误进行归类,并作出分析。
  1.不该用动态助词“了”的地方用了先看一组偏误用例:
  (1)他在大学时常常参加了足球比赛。
  (2)他总是热情地帮助了我。
  (3)这几天始终下了大雨。
  (4)每年春天,北京都一个劲地刮大风。
  (5)今天我一直等了你。
  (6)他早就盼望了出国留学。
  (7)我打算了报研究生。
  (8)我现在才感觉了汉语的难童。
  (9)他愿意了帮助我。
  (10)他会了说几种语言。
  (11)他骑了车来上课。
  (12)老师握了我的手说:“谢谢你!”
  (13)我不买了那本书。
  (14)我今天不去了学校找她。
  (15)他去了小卖部买酸奶。
  (16)昨天晚上我朋友来了看望我。
  (1)(2)中的“了”字应该去掉,因为句子中有表示“经常”、“反复”等经常性状语,常见的这类状语还有“时常”、“通常”、“往往”、“不断”、“向来”、“一向”等等。(3)(4)(5)句中则因为有表示“持续性”动作的状语,所以后面不能加“了”。(6)(7)(8)里有“盼望”、“打算”、“感觉”等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也不能加“了”。(9)(10)中的“会”、“愿意”等的能源动词后面也是不能用“了”的。(11)(12)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前一个动词不用“了”。(13)句首先把“不”改为“没”,表示动作未曾实现,汉语否定副词要用“没”,另外,汉语的否定句不能用动态助词“了”。(14)则表示还没发生的事,用“不”,但后面的“了”字去掉。(15)(16)都是连动句。前一个动词一般不带动态助词“了”。因为句子意思的重点在后一个动作,而不在于第一个动作是否完成。
  可见,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后面都可以用“了”的,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用法之后,逐步加入这些特殊情况,否则会适得其反。
  2.该用动态助词“了”的没用再看一组偏误用例:
  (1)明天我吃完饭去看电影。
  (2)下午洗衣服去找你。
  (1)(2)应分别在动词“吃”和动词“洗”的后面加“了”,实际上,汉语的动态助词“了”只跟动作或者事件的实现有关系,而与说话的时间没关系,“了”所表示的事件和动作,可以过去完成,也可以现在或将来完成,比如,我们可以说“昨天我去了姑妈家/现在我吃了饭去姑妈家/明天我吃了饭去姑妈家”,这说明汉语的动态助词“了”跟时间无关,只和动作或事件有关。
  3.位置错误
  再看一组偏误用例:
  (1)昨天我跟他谈谈了去国外考察的体会。
  (2)我跟他聊聊了这件事。
  (3)我们讨论讨论了这个问题。
  (4)他告诉我一个消息了。
  (5)我买两张电影票了。
  (6)我等半天了他才来。
  (7)他已经病一个月了。
  (8)这本书讲两个月了。
  (9)他在这里住一年了。
  (1)(2)(3)应该分别改为“昨天我跟他谈了谈去国外考察的体会”、“我跟他聊了聊这件事”、“我们讨论了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动词重叠后表示过去的、已经完成的动作,应将动态助词“了”放在动词之间,不能放在重叠动词的后面。(4)(5)应该分别改为“他告诉了我一个消息”、“我买了两张电影票”,因为谓语动词后面有宾语时,表示完成意义的“了”放在谓语后面,构成“动词+了+宾语”的形式。同样的,如果是“动词+补语+宾语”这样的句子,“了”应该放在宾语前,补语后,例如:“我记住了父母的嘱托”、“我看完了这本书”、“他的病治好了”等等。(6)
  (7)(8)(9)则分别改为“我等了半天(了)他才来。”“他已经病了一个月了”、“这本书讲了两个月了”、“他在这里住了一年了”,谓语动词后面有时量补语时,表示动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时间长短,“了”在位于和时量补语之间,构成“动词+了+时量补语”的形式。
  这些留学生大多数来自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少数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这说明,这种偏误现象不是偶然的用法错误,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研究这种偏误现象的成因及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针对这种情况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误现象呢?我认为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语负迁移,还有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印欧语言里面表达不同时态,不同的意思,主要靠形态变化,不同词类的词有不同的成系统的词尾变化,只要掌握了他的这套规则,就基本掌握了其用法。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虽然“了”可以放在动词后面表示时态。但是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如上文提到的“愿意”、“打算”等心理动词。而且为了表达不同的意思,汉语主要靠语序虚词等等手段来表达,同一个词,改变顺序就会有不一样的意义。这就使得初学汉语的人感到迷茫,会产生很多偏误。例如:
  He planed to take examlna-tlorl(他打算了参加考试)
  把母语中的“planed”对译成“打算+了。”
  He agreed too help me.(他同意了帮助我)
  将“agreed”对译成“同意+了”
  这都是由于母语知识的影响,将“了”看成是相当于“ed”的形态标志,将其紧紧放在动词后面产生的偏误。
  He toId me a good ilews,(他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
  Where ale you going when you have
  already have lunch? (你吃了饭去哪里?)
  英语中表示动作完成或未完成,有其不同的表达规则,而汉语中都是同一个“了”,这就会让初学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所有动词后面都可以加“了”字表示一种时态。而且只要涉及完成时,就会用“了”字。于是又产生了把动态助词“了”字当做一种过去时态的泛化现象,如上文提到的“总是热情的帮助了我”、“每年春天,北京都一个劲的刮了大风”等等的偏误。
  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使用动态助词“了”时出现上述偏误,说明他们对汉语动态助词“了”的特点还不了解,还没有掌握动态助词“了”的时态意义及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依据汉语语法本体研究的理论成果,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建议
  
  针对上述偏误及其分析,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意汉外的对比、辨析
  从一开始就提醒学生,汉语中“了”字表示的时态意与英语有差别,引起学生注意,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二)逐步增加输入,体现“i+1”输入原则
  刚开始不要一下子就把所有有关“了”的用法都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从最简单的句子教起,比如先教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子“我看了”,动宾句“我看了书”、“我看了一本书”、“他借了我一本书”,然后再教“骑车去了学校”、“下了课就走”等连动句,而且要视学生的水平而定,逐步深人,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讲解时注意设置语境
  我们讲解语法,并不是要干巴巴地讲解其用法,否则,学生即使把该词意义倒背如流也可能不知道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教师应该在以意义为先导的前提下设置语境,进行交际训练。尤其是在课堂上和布置造句作业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设置语境。
  
  (四)指导纠正偏误的正确方法
  对于偏误,既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必纠的机械态度也不宜采取能不纠就不纠的过分宽容态度。还要注意场合、方法等,不要挫伤学习者的积极性,最好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偏误。
  
  三 结语
  
  动态助词“了”的使用对汉语母语学习者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对留学生,却不易掌握。因为汉语表达时态的语法手段非常丰富,而且位置又比较灵活,加之不同的时态表达手段的共现问题,使得时间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为了难点。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现象作了一些梳理。总结了一些偏误类型,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修改方法及教学上的应对策略。由于材料有限,所作的梳理一定有不全面之处,希望今后能够继续补充,完善。

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