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42

[ 娄凤琴 文选 ]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 娄凤琴

  上世纪9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就组织专家学者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内就业市场,开始进行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八种核心能力,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解决问题、信息处理、与人合作和外语应用。这八种能力是劳动者面对产业变革和职业变革,应对市场竞争和社会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所必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这八种核心能力中,交流表达能力居首位。因此,交流表达是“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主要依靠高职语文课。然而,据诃查,有31%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在高职院校是学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语文无所谓。这种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工作者们研究如何利用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一 高职语文教学和学生交流能力的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关门教学、偏重人文性等不合理的现象。不注重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究竟需要哪些语文素养,一个大学生应当具有何种语文能力,对于许多大学语文教师来说,心中无数,教学也就只能是无的放矢。其结果是教师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上,引导学生一味探讨教材的思想性、艺术性,偏重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甚至有的专家学者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这是片面的,它会将语文教学引向误区。
  其次,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低下令人担忧。他们在人际交往沟通表达中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交际方式存在问题,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同学之间缺少积极沟通,胆小、害羞、内向、孤僻、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等等,对人冷淡等等,这些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都对良好的人际交往造成了阻碍;二是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很弱,缺乏交往的语言艺术和方法技巧,给人际交往沟通带来很多的困惑和障碍;三是不懂得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沟通和团结协作方面不能很好地注重团队精神,造成交往沟通能力远不能适应毕业后的岗位需要,甚至直接影响招聘时的面试。
  
  二 针对社会的需求,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担负起对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培养的任务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提出应聘者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而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交流表达能力的重要。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主持的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交际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贾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交流表达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思想观念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流表达、沟通合作能力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具备良好交流表达能力的任务。我们语文教研室,认真研究各系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从教材建设到教学方法进行较大力度的教学改革,主动承担起为专业教学和专业培养目标服好务的重任。
  
  三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入手,改革传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要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建立“立体化”课程体系,以高职语文教学为基础,以拓展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素养为横,以学生交流表达能力的实践训练为纵。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教学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人才的重任。
  (一)教学内容设置与教材建设
  高职语文要回归其本真状态,就必须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其内容‘多为单一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近似于大学本科语文教材,偏重文选学习,侧重于人文精神培养,而忽略了其工具性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精减文选部分的数量,增设应用文写作和口才演讲等内容。这样,从教材内容设置上向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靠近,使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形成两大模块,即基础模块和实训模块。基础模块通过听、说、读、写,夯实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进行知识储备和积累,并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实训模块中,主要通过演讲口才相关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敢说、爱说、能说的能力,掌握交流沟通的技能技巧,通过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
  在一般传统语文教学中,多偏重对范文的分析讲解上,重在将文学作品讲深讲透,把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忆,这样的教学显然单调乏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在合理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口才演讲课上,进行了下列改革尝试。
  (1)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强化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言说话训练中,积极地进行观察交流。这样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才能提高。因此高职语文教学首先要创设活动情境,培养交流表达能力。比如在课堂上举行“职业竞聘模拟赛”、“面试过关赛”、“创业园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在情境教学中锻炼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环境。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生动形象,直观逼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了说话的兴趣,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不断勃发出奇思妙想,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2)讨论互动增加交流表达机会
  讨论互动式是以学生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口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该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具体实行程序是:第一步,把学生进行固定性的分组或自由组合;第二步根据教师的要求和问题,在课前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对已有的材料进行讨论整合;第三步在课堂上的再次讨论和补充。各组派代表到讲台前的发言,使全体学生求得新知,针对每一代表的发言,台下的学生提出问题或进行质疑(本组的任何成员都可以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和评析。
  (3)学生辩论:加强交流表达能力
  学生辩论是讨论互动式的提高阶段。学生经过智慧火花的碰撞,锻炼他们的口才和旁征博引的能力,促使学生运用理性的思考,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深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把握是非,对事物进行辩证的分析评判的能力。除此之外,同组辩手之间的密切配合,有助于形成全局观念和团队精神。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培养交流表达能力的平台
  交往沟通能力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提高。必须通过大量实践训练才能内化为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训练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沟通能力培养的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朗诵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这就为学生提供培养交流表达能力的平台,使之得到实际锻炼的机会,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自然会不断得到提高。
  高职语文教学既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应试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本科过多强化“文选”熏陶,而应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八种核心能力之首的交流表达能力,正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目标特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让其成为决定学生的工作绩效和事业发展的能力,最终成为决定学生的终身成就和终身发展的核心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