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150万字,实际上,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业繁重,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能经常阅读《读者》《视野》《课外阅读》等杂志的就已经不错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写作素材,这种做法可操作性强,见效快,时时还会有亮点出现。
教材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梳理出来是关键。可如果我们不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学生很难完成梳理环节,势必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梳理。
语言点
具体说来,称为语言点的有三类语言——描写语言、哲理性语言、抒情语言。
1.如描写语言,最美的莫过于《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项脊轩志》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简笔勾勒出桂影摇曳于矮墙的静谧美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疏朗中见神韵,这样的语言,学生在自己写作时完全可以裁而用之,化而用之。
宋人张孝祥在《西江月》中写道:“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化而用之,“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样的化用正体现出文学的传承性。
2.哲理性语言,俯拾即是。如“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h算子·咏梅》),等等。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梳理。学生的头脑好比是间仓库,唯有素材摆放整齐了,用时方可随手取得,切不可杂乱。
3.抒情性语言:主要出现在抒情性比较强的文章里,如《我有个梦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十八岁》《陈情表》《长亭送别》等,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样的语句曾经打动了多少人,还会一如既往地打动许多人。好作文大多从好句子开始,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边梳理,边仿写,巧妙地从文中引进一束阳光。
二 思想点
德国美学家莱辛说过,对于造型艺术,表达比构思要重要;而对于语言艺术来说,构思比表达更重要。这是说,写作不是求同思维而是求异思维。优秀作品优秀之处除了语言上的可学性,更需有构思、立意上的不凡之处。如扬子写的什八岁和其他》就感动了很多同学,有一个同学抓住了文中的思想,写下下面这段:
青春无敌,保持一颗青春的心才会所向披靡,记得扬子说过:“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了十八岁那孩子的雄心和梦。”这雄心和梦会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拥有青春时,我们珍惜它,释放青春的活力。当青春不在时,我们仍要保持住一颗青春的心,让它进发出一生的激情。
这样的语言展示出了自由的精神,表现出了自己精神上的诉求。写作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引导学生去梳理出所爱,在他们有愿望,有苦闷,有迷惑,需要倾吐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倾诉了,表达了。
三 情节点
高中课文中故事情节很多,如俭岳霖先生》中金先生于人力车上,瞪大了眼睛了解社会的故事;《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经历,以及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人困境中成就伟业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检索到的,巧妙地将之整理成笔记,遇到合适的主旨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高一阶段教材文本大多以描绘、感悟生活为主,如《江南的冬景》《金岳霖先生》
《十八岁和其他》《前方》等,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敞开心扉,描绘这一花一世界,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生活,写出生态主体对那山那水的倾听与思考。
高二阶段开始学习《拿来主义》《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等文章,写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放开眼光,畅谈认识,寻觅历史、生活万花筒与生态主体精神成长间的津梁。
到了高三,已经接触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几十篇经典,以及近现代的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应要求学生的创作立意上力求高远,闪烁人性的光芒:素材也要随着阅读的丰富而不断发生变化;文章的风格上也应更加强调“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的创作理念,强调神采,鼓励个性、创意,体现境界。
文本对学生写作来说,是一片可谓高远的天空的。素材从文本中梳理出来,也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旦蒙尘,任是珍珠也是难辨光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