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76

[ 李国威 文选 ]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生成艺术

◇ 李国威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育家布鲁姆的至理真言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富有艺术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的不断碰撞,创造得到火花不断进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才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一 平衡中的生成
  
  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趋向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用这一哲学观点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这一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需要突破更需要平衡。停止了突破,就停止了探索和发展;失去了平衡,就等于失去了创造和生发。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衡实质上是对事物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对课堂的深入和突破,是一种高明的境界。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生成性课堂,由于对“生成”本质理解偏颇,曾使有些语文课堂步入迷茫甚至迈向极端,急需要寻求和把握平衡,为生成保驾护航。
  放大生成在探究中把握平衡。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对生成做放大性处理前,既要正确把握有没有作放大处理的必要,也要巧妙设计探究的方向和深度,使生成的放大处理有理、有节、更有效。
  
  二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生成插翅添翼
  
  新课改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在阅读中。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多元对话,通过他们的质疑、释疑使整个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为生成插翅添翼,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优美、情节的感人、笔者的独具匠心。
  动态生成的出现需要有适宜的生态环境,即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面对另类的声音,应该以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理性思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疑问给予积极的应答,在师生双方轻松、活跃、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意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三 善待差错为生成推波助澜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不断地发生错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为此,教学时,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学会赏识,善于挖掘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的点化,这些“错误”可能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人点,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美丽”。
  在教学《曹刿论战》时,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理解,然而,当默写课文时。却总有一些同学写错了,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了。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呢?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自行改错呢?于是,我向同学“发话”:你们能否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他们“改邪归正”,不把“一鼓作气”写错吗?这一招还真见效,纠错方案很快“出笼”了:“一鼓作气”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法指挥进军作战,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达到最佳作战的状态,后面的几次效果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之意,“作”是振作。在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数是因为不理解成语意思所导致的。此例中。教学的可贵之处就是教师在于善待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预案,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同时又让新的知识点得到生长,从而使课堂成为一片智慧飞扬的和谐天地。
  
  四 放飞想象,让生成在教学中熠熠生辉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某一支点作为启发想象的拓展点,激活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的体验,定能较好地为生成扬帆,助生成远航。
  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时,我先引导学生有序地列出文本中描述的景物,展开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假如你身处其境中,你会做些什么?……在教学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想象,无疑是在想象的拓展中为生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生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