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在考场上,我们对某个实词不理解便轻易放弃,势必造成失分。其实,我们借助某种方法,是可以推出这个实词意义的。下面介绍八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借助形声字。形声字是一种造字方法,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读音,是声旁;一部分表示意义,是形旁。既然形旁可以表示意义,我们便可以借助形旁来推断词语的意义。例如:“疆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大恐,因为虎而骇之。”
句中的“疆”是形声字,“豸”是形旁,表示意义。按一般的情况。凡带“豸”字旁的字,通常指的是野兽,比如“貂”、“豺”、“豹”、“貉”等。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疆”的意义指的是一种野兽。
二 借助并列式合成词。并列式合成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义相同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同义相推。如《察今》有“悖乱不可以持国”,句中的“悖乱”是并列式合成词,我们根据“乱”是混乱的意思,推出“悖”也是混乱的意思;另一种形式是意义相反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反义相推,如伏国论》中有“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为易量”,旬中的“存亡”是并列式合成词,我们根据“亡”是灭亡之意,便可以推出“存”是生存之意。
三 借助代入法。即把要解释的单音词所含有的几个义项,尽可能多的罗列出来,然后分别代人句中试一试,看哪个义项最适合语境,那个最适合语境的义项,就是这个单音词的正确解释。如《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句中“时”的义项有“时候、时间、时代、时光、时常、按时、时期、有时”等等。根据语境,把这些义项代入句中,我们会觉得“按时”最为恰当,全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习后要按时进行复习”,那么“时”的正确义项就是“按时”。
四 借助对文法。所谓对文,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两个句子。在这种对文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掌握这种句子的结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1.对文同义:这是指对文上下旬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侧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
上句的“功”和下句的“劳”在意义上相同,根据“功”是功劳之意,可推知“劳”也是功劳之意。
2.对文反义:这是指对文上下句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反的。例如: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饫论》)
上句的“治”和下旬的“乱”在意义上完全相反,根据前者是指国家安定,可推知后者指国家混乱。
五 借助通假字。阅读文言文有“不通则通”之说,这是指对文言文中某个词语,按照通常的意思讲不通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通假字。如《鸿门宴》中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句中出现“蚤”字,它通常的意思是跳蚤,放在句中讲不通,这时我们就要从通假字的角度来考虑,看它是不是通假字。根据语境,项伯是要张良明天早来向项王道歉的,从而可以看出“蚤”应该是通假字,所通的本字是“早”字,“蚤”与“早”音节相同,符合同音通假的条件。
六 借助词性活用。在理解文言文时,如果按照它通常的词性来解释,有时讲不通,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词性活用。如《大铁椎传》中有“大铁椎不冠不袜”,按通常情况,“冠”和“袜”都是名词,分别解释为帽子和袜子,但这样解释,放到句中去根本讲不通,那么,我们就要从词性活用的角度来考虑,从而发现它们是词性活用,可以看成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戴帽子和穿袜子。
七 借助语法结构。句子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一个词语出现在句子中,它的意义就要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我们不能再把它看做一个自由兵,单独地去理解它,而应当依据语法规则来理解它。
《鸿门宴》中有“范增数目项王”,其中“目”的意思是眼睛,这并不难理解。但在句中,因其前有状语“数”,后带宾语,它本身充当的是谓语,把它理解为“眼睛”在句中讲不通,而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八 借助语言环境。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一些不能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它。因为语言环境常常限制了这个词只能是这个意义,而不是别的意义。如《六国论》中有“小则得邑,大则获城”,句中的“邑”字颇为费解,但我们可以从下文的“城”前边用了“大”字,便可以知道上文的“邑”是小的城,因为“邑”前边用了一个“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