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是每个人永生无法割舍的情愫,乡情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更多地了解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进一步展望家乡的明天,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分析近几年金华市中考语文卷,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乡土氛围浓厚,体现地方色彩。如2006年中考卷中“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介绍金华名人,以及运用特产、名人对对联。2007年中考卷中利用导游身份为游客写欢迎词,为游客介绍一种家乡的表演艺术或社会风俗等。2008年孟祥斌事例以及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题八咏楼》。2009年利用金华各地名优特产对对联等等。这告诉我们,现在的中考越来越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乡土情的培养熏陶,要顺利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而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曾提出“学校教育也要重视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就是告诉我们要注意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我们所处的金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民风淳朴、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我们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内容,把鲜活的乡土资源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兴我家乡”。下面是我近几年来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 借助乡土自然资源,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将教材和乡土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家乡的一草一木,拓展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所处的浦江,山川秀丽,古称“天地间秀绝之区”。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丰厚的自然资源,并努力将其与语文课程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教学柳宗元的纠、石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在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画卷同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身边奇山异水的美,可以借机推荐他们去游玩身边的景区,如清幽奇丽的神丽峡、幽深寂静的水竹湾,让他们踏着青春的脚步去观赏,去留恋,去感悟,去抒情。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要求同学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并将推选出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出刊。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导游词,作推荐词,拟对联等一系列的综合性训练。又如,在教学《说不尽的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感知身边各式各样的桥,去了解、搜寻有关家乡的桥的知识,让他们在感受家乡桥的变迁史的同时学到更多有关桥的知识。在教学杜甫的《望岳》时,也可引导学生登上仙华山少女峰去感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挖掘地域性的自然资源进行综合性教学,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现实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 借助乡土社会资源,激发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感情
上海师范大学李稚勇、方明生教授在《语文学科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美国很多语文教师提倡让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社会。我在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在让学生领会宋濂学习经历的艰辛和学习态度的勤奋同时,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宋濂与朱元璋的故事,并借机组织学生游玩宋濂曾经讲学过的“誉满中外”的“江南第一家”,让学生在欣赏祠内历代名人题匾、对联的同时,感受九世同居背后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爱乡之情。
同时,浦江是“中国书画之乡”,人杰地灵。书画名家辈出,宋、元、明、清见诸文字记载的书画人物就有50余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张书旃、吴菇之、张振铎、郑祖纬等人享誉画坛。解放后,相继涌现出了方增先、吴山明、柳村、张岳健、张世简等一批知名书画家。近年来,县政府相继兴建了吴菲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浦江美术馆等书画场馆和书画一条街。这对于浦江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的书画节,我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作为家乡人的自豪之情。
三 借助乡土人文资源,树立学生明爱憎、讲奉献的价值观
中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总觉得作者离我们很远,在学习有关的历史名人时,我引导学生开展了“走近金华历史名人”读书活动,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史料,布置学生深入社会走访调查,深入了解乡土历史。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金华的历史名人:古代的骆宾王、李清照、宋濂等,近代的艾青、陈望道等,激发了学生向历史名人学习的积极性。如介绍李清照这个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时,不仅给学生观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的介绍片,而且具体介绍她的身世背景:从万里之遥的山东跋山涉水来到金华,饱尝战乱带给她的颠沛流离之苦,使学生对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李清照马上产生了亲近感。学生学习她的《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绝唱时,既增强了责任意识,又提高了爱国热情。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准备了李清照不同风格的作品,如《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以及课本中的《武陵春》,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体味到作者的丰富情感,也能品味到古诗词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由此大大激发了学生品读古诗词的兴趣。至此,我并未止步,又让学生搜集有关离情别绪家愁国恨的千古名句来赏析、研读。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学写几句,让学生过一回诗瘾。
又如2007年发生在金华通济挢上的孟祥斌的感人事迹,年轻军官跳江救人而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宝贵生命。他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数万名群众自发为他送行。孟祥斌被金华市政府追授为“见义勇为市民”,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我立刻抓住这一教学契机,让学生寻找有关文章向其他同学介绍,运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会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学习这种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同时利用近几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让学生为身边英雄人物或书中的杰出人物写评价语。写颁奖词。
四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浦江是“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水晶让浦江走向了世界,促进了浦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我曾带领学生开展“浦江水晶加工污染的有效整治”的专题活动,建议同学们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下我们身边的污染情况,并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出水晶污染给市民带来的危害,向市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倡议全体市民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围绕污染问题,进行拟写广告语、提环保建议、写环保小论文等综合性学习,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又如我县是一个“桃形李”种植大县,许多学生家里就种植有桃形李,桃形李成熟了,我们就组织学生加入采摘行动,感悟果农辛勤的劳动,还让学生向果农请教种植方法,由此写出了《桃形李种植经验谈》,这些资源的开发,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对学生今后立志于在农村创业也是很有好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实践证明,紧扣课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乡土课程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样式,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各种形式的写作能力;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