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69

[ 岳娟 文选 ]   

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探究

◇ 岳娟

  写文章,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更加注重让我们倾注感情,对生活进行感悟、思考,使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自己真实的情感,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这种写作活动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有感才能有情,有情才能为文。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要培养学生的“情”当然要从“感”人手。
  
  一、感风雨阴晴,四季变迁,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青少年的视野较为狭窄,生活阅历也有限,要想培养他们的真“情”,就要先从他们对周围景物的“感”人手。很多人认为,培养真感情应多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这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不能让他只读书,而不去培养其对周围真实美景的切实感悟能力。否则,对周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景物都漠然对待,心中不起波澜的学生,叉如何能够写出情真意切,感动人心的佳作?
  《文心雕龙》中有这么两句话:“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意思是自然界万物的形神风貌对人具有强烈的感召作用,人的情思岂能平静?对于学生,就是要让他们仔细观察风雨阴晴,四季变迁,把最真实的感悟激发出来。清人张潮感悟自然四季,在《幽梦影》中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昕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欺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这等淡不可收的清雅之句,笔者也经常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明白,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亦是发自心灵的。校园四季,春风秋月,朝霞晚烟,清露新桐,皆可用文字画出,从心灵流淌出来。笔者也惊喜地发现,这样做,很多学生的好习惯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中慢慢形成了。
  
  二 感历史风云,人世沧桑,培养对人文的关爱之情
  
  历史的风云,世态的沧桑更能牵动少年情怀。一个有着健全人格,健朗心志的人,一定不能缺少文化的底蕴。缺乏对历史变迁的了解,就不能珍视美好的现在;离开了对人文的关爱,就不能写出弘扬民族传统,扎根世界之林的富有文化底蕴的厚实文字。我想,一个忘记历史的人,必不能成器,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对民族沧桑,历史风云有最真实的感动,这种感动,不能是别人启发或引导的,一定要是学生从心中自然涌出的。而且,凡是心中有感,就尽量用文字表现出来。把对历史沧桑的感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用一句句滚烫的言语表达出来,即使是稚嫩的,不成熟的,却是真实的,可贵的。
  历史本身就有许多激荡人情感的素材,勤学苦读的学者王充;坚持真理的范缜;为求经取法不惧千难万险,长途跋涉的玄奘;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天祥;公而忘私的霍去病;唐太宗的纳谏殉胸怀等事迹和情操,对于学生的人文情感培养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历史现象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多彩性和丰富性。班超投笔从戎、立马横刀;祖逖闻鸡起舞、击楫中流,使人产生豪迈之情。万里长城横亘神州;千里运河纵贯华夏。使人产生自豪之感。苏武“吞毡饮雪,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傲骨;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使人产生敬慕之情。窦娥对苍天大地的质问与控诉;蔡文姬归途中心酸的哀歌,使人产生悲切怜悯之感。有感斯人斯事。真、善、美的历史现象能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情感,可以让学生多几分真情,多几分人文的关怀之情。
  三,感身边生活。事往人回,培养对生活的挚爱之情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学生从事写作活动应当从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他的生活积累越深厚,就越能培育出丰硕的果实。因此,写作者首先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生活中获得只有写作者个人才能捕捉到的那种独特的感受,抓住最能代表人物性格的特征和行为。“我”也是人的一部分,关心人首先要从关心“我”出发。因此我们要善于感受生活,做一个善感的人,从而对生活充满热爱。
  热爱生活就应该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人每一事,父母的每一丝白发,师长的每一声叹息,朋友的每一缕笑容;每一次考试的胜败,每一次朋友间的争论,每一次街头的徘徊游移;每一次笑看夕阳,每一次倾听海浪,每一次独自沉思。也许就是这些构成了我们每天的生活。“热爱生活”是一种信念,它是支撑我们不萎缩、不懦弱、不倒下的一种精神。“热爱生活,生话才会热爱你。”现在想来是极有道理的,人生漫长多舛,生活不可能一直善待我们,如果不热爱生活,那么面对坎坷与灾难时,就只有麻木与沉沦了,而如果我们热爱生活,那么即便面临苦难,也可当做是上天在考验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或者课上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引导,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他们才会认真对待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才会写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鲜活的文章来。

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