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51

[ 赵洪红 文选 ]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美

◇ 赵洪红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那么,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杨先武先生认为,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就是所谓的语文世界中的美感。
  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世界中的美?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首先,从教材来看,我们现在使用的鲁教版教材按照模块设计,分必修选修课程。在每一模块中又设计单元话题并安排相应的文学篇目,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这些文学篇目含有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因素,其内在的人文性不言而喻。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单元话题,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味每一单元所呈现的不同的人文内涵。因此说,这种人性化的教材设计为语文人文教学提供了优越的资源。
  其次,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是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所讲授的文学篇目的内容,充分利用单元话题的导引作用,深入品味,深刻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真善美的情怀。借助具体篇目的学习,领悟语言的美感,通过感知与体验,获得美的感受,使学生在“如沐春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再次,学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每一次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探索,体昧,感悟语言之美,诸如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甚至抛弃这些美学因素,那将是多大的遗憾!所以,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追寻这些美,必将收获巨大,无论是情感的还是心灵的。
  曾阅读过郭文秀老师的《(边城)活动设计与思考》,在这里真切地见识了如何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教材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语文世界中的美。这篇教学设计将整个活动过程分为三步,在由外到内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走近沈从文,观看电影,让课外成为课内的采集场,成为课内的拓展区;在由浅入深,由品到思的环节中真正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品味小说的“美”,赏析自然美、人性美,从而探究人物。这时候,文本中的文字就不再单薄了,经过自己的品读赏析,在学生心目中变为立体美,学生也切实体会了语文世界中的美感。在由赏到写的环节中将文字的美感转为学生情感美的提升。那么,整个教学设计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真正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其实,郭老师这篇教学设计仅仅是我们学习的一个范本,我们手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帮助我们指引学生走进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比如,《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美好的东西被当面撕碎的强烈悲剧美;《荷塘月色》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欣赏月下荷塘朦胧迷离之美;《阿房宫贼》又可以体会建筑宏伟壮丽之美……对这些美的因素,我们教师要认真发掘,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进而开拓视野,丰富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美,蕴藏在语文中。语文之美就像一首古典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的乐曲,给人一种绝妙的美的享受。我们透过语文,去体会汉字的结构之美,去领略历史的沧桑之美,去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之美,去探索高新科技的神秘之美……而语文教学就应该在享受美感的基础上,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