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39981

[ 印涛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合作与探究

◇ 印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把“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的新理念上升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也就是说检验一堂高中语文课是否优秀首先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一个新的课堂标准。
  新课改以来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个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新命题。不同的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给出了许多内容不同、形式各异的回答。这些回答不论是内容如何、形式怎样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课堂教学要从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中彻底解脱出来。逐步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原封不动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方乐土。这实际上也是“自主、合作、探究”这个新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所在。
  那么既然确定了这样的核心理念,“合作、探究”也就成为了形式的问题。如何设置这个形式,如何让这个新的课题教学形式为广大的学生所理解,如何让这个新的教学形式适应新的教材、新的理念的要求,逐步从一个教学手段的研讨发展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能够行之有效、能够推而广之的教学规范,这就是摆在所有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
  那么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合作”和“探究”这两个词的含义。从词的本意上得知“合作”的意思就是“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从这样一个词条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要素,一个就是参与者必须不能是一个人,从这个角度理解就语文课堂教学来理解,“合作”实际上存在着两方面的合作: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二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这两种关系条件下对于共同问题的探讨都能称之为“合作”。另外还有一个要素“共同目标”,这个共同目标不是教师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设置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比较简单,那“学生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相对难度较大,“学生”也可以选择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去。“和谁合作”、“怎么合作”这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应该选择的事情。这才真正体现了“自主”这个课题的基本要素。
  那么下面我们来探讨另一个要素“探究”,从词条上理解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从这个词条上我们可以看到“探究”的核心也是学生自我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完整体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个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某种方面来说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失去了这个“过程”课堂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鲜活的语言教学便成为了死气沉沉的语言课。学生既不想学也不能学。“探究”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想或者说有这个兴趣去探究,这就提到语文学习兴趣的问题。只有学生想了,才会有“探究”的可能。只有学生愿意了,才会有学生逐步实践、逐步尝试的机会,才能给学生以发展,语文教学才会增添一点活气。这说到底还是一个“自主”的问题。
  当我们从新审视“合作”、“探究”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们会很惊异的发现,其实整个课堂教学之所以没有那么多兴趣,之所以没有那么多鲜活的力量完全是因为“学生”这个元素没有参与其中。其实我们没有发现“学生”其实就是鲜活的动力,也是语文学习的兴趣的源泉。这个课是要给学生听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高兴。有人说这是“媚俗”,我说这就是语文课堂的“人本主义”理念的全面体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合作与探究”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精神的全面体现,实际上就是语文课堂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释放。同时也是人性美和文学美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背景下一个充分的融合。“合作与探究”实际上没有什么固定的范式和套路。确切点说它只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理念,是很多年来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呼唤的东西。
  探讨“合作探究”的目的绝不是想做“寻章摘句”的老书生,也绝不是想成为什么语文改革的“派头兵”。我想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么多年“老师教得太累”、“学生学得太苦”,其实语文学习不一定累,不一定很苦。你说对么?

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合作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