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的教育之路,我付出了爱心,也收获了爱心。爱心像一盏灯,我给学生,照亮他们前行的路;学生也给我,让我对教育的热爱至今不减。教育事业是用心传递爱的事业。
有人说,把教书育人看成是职业的人,那他只在谋生;而把教书育人当成事业的人,那他就是在敬业。一直以来我把课堂视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个场所。进行全身心的投入——投入理想、信念,投人人格、情感,投人个性、热爱。从教十三载,我沉淀了冲动,积累了经验,更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在学生中间,而不是在学生之上、之前,要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心贴着心,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尊重、欣赏和鼓励。我知道,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是真爱,帮学生整一整衣领是真爱,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也是真爱,一个不经意的提醒,一次善意的批评,一束充盈着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一张写着慈爱和真诚的笑脸都是真爱。
画家用缤纷的色彩挥洒天地的乐章,诗人用甜美的语言吟唱生活的歌谣。我用心和孩子们一起,编织斑斓绚丽的四季,编织和谐诗意的人生!
我永远都珍藏着那本相册,那是一颗颗火热的心。
1996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一所初中实习,时间一个月。“老师”,他、她这样唤我;“老师”,她们、他们这样唤我。我享受着初为人师的幸福,而我更深知,自己所该承担的责任。那一个月里,我投入了我最大的热情,和他们谈心,和他们玩乐,和他们歌唱。他们班并不是全年级最好的班,可是在我的带动下,他们第一次拿到了流动的红旗,第一次拿到了歌咏比赛的名次,全班同学被这两次奖励鼓动得群情激昂。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分别的时候到了,孩子们给我唱了一首又一首发自肺腑的动听的歌。我和孩子们的眼里都含满了泪花,有的孩子甚至哭出了声。最后,班长恭恭敬敬地捧给我一本相册,扉页有每个孩子的签名,里面还夹满了相片,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望着我笑,他们的笑容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
这最初的教育实习,孩子们的爱像一盏灯点燃了我的激情,让我立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宏愿,我要让爱一点一点传递下去。
我永远都记着一双眼睛,那是一双求知的眼睛。
1999年,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高三(1)班班上有个女孩子,农村的,衣着朴素,每天基本上是最早一个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在与她进行了很多次谈心后,我知道了她为什么这么刻苦。家里做了房子。摊上了一堆外债;哥哥要结婚了,要用钱;还有个妹妹,在读高二,要用钱。妹妹的成绩比她好,爸爸曾经暗示过,让她出去打工补贴家里,她没吭声,爸爸就没强迫她。那以后,她知道爸爸的艰难,读起书来发了狠。她基本上不到食堂买菜吃,只吃家里带来的咸菜。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在高三的最后三个月。我每月给了她二十元钱的生活费,并告诉她,有了知识才会改变一切。教书之初遇上的这个女孩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每次跟她谈话,都能从她明澈的眼睛里看到一种光芒。我知道那是渴求知识,渴求美好生活的光芒。她最后如愿地考上了大学,知道消息的那一刻我的欣慰和她的欣喜等价。
这双求知的眼睛经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它像一盏灯激励着我认真备课,认真讲课,我告诉自己不能辜负了孩子的希望。不能辜负了家长的重托。
我永远都记着那一次拥抱,那是一次对生命的拥抱。
2007年的寒冬,一个学生发给我的一条消息让我的心比那个冬天的寒气还冷,我以前班上的一个学生得了急性白血病。本来急性白血病是可以治好的,但他这次是复发,三年前得过一次,这就有点危险了。星期六的下午,我和一些学生来到医院看他,他的母亲在医院外面的走廊上哭泣。她告诉我,孩子很懂事,三年前治病的钱家里刚刚还清,现在叉要借钱,他很灰心,不愿治疗。我听了心里更加沉重了,我和同学们的到来让他很高兴,我送了些书给他看,其中就有我很喜欢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告诉他要像孙少平一样坚强起来,治好病,回报为他操劳的父母,他不断地点头。我说完后,来的每个同学都对他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还带了其他没来的同学们的礼物,他苍白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尽管白血病不是传染病,但他的苍白还是让同学们有些害怕,我注意到了这点,走的时候,我不仅握了他的手,我还特地拥抱了他。我既希望给生病的学生以爱的温暖,也希望给探望的学生以爱的力量,让他们都能勇敢地面对疾病,我的拥抱之后,其他的每个学生也都轻轻地拥抱了他。后来,学生的父亲来到学校告诉我,孩子愿意治病了。
我相信爱心是盏灯,它会照亮学生的人生。会温暖每一个孤寂的心灵,它会由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永远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