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1年第1期 ID: 140009

[ 王海霞 文选 ]   

让鲁迅成为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

◇ 王海霞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再次被删减,继《阿Q正传》被剔除之后,《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也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报道一出,舆论哗然。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鲁迅精神过时了吗?鲁迅作品的价值降低了吗?
  其实,那些倡导删减甚至剔除高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无非是认为,鲁迅著作的读者越来越少了,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晦涩,学生害怕等等。毋庸置疑,校园中确实有一些声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等等。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作品的价值就降低了。
  鲁迅作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其作品的价值毋庸置疑。正如某网友说:“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既然鲁迅在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地位如此重要,为什么反而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而不得不一次次地删减他的文章呢?笔者认为要从改变教育者的思想做起。
  
  一 让鲁迅成为“人”
  
  一说起鲁迅,我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反封建的斗士”;一谈起鲁迅的形象,我们面前立马浮现出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一说起鲁迅的文章,我们立马想到“似投枪、如匕首”“晦涩难懂”。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鲁迅不单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个普通人;也不单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更是个风趣幽默、可亲可爱的长者;他的作品也不都是晦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一些小说依然具有时代性,比如《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其实学生是完全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
  笔者认为,孩子们不爱学鲁迅的文章,其实是因为现在教学的出发点不对。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这不仅不能与当今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反而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刚接触鲁迅时,能让他们走向作为“人”的鲁迅,而不是作为“神”或“斗士”的鲁迅,让孩子们亲近他,理解他,从而慢慢走近多面的鲁迅。我相信,如果这样去学习鲁迅作品。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谈鲁迅色变”的现象了。
  
  二 让鲁迅成为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
  
  读莎士比亚,可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不能“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鲁迅”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中的这些要求为我们解读鲁迅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既然课改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富有创意地、多元地解读与理解,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对鲁迅“千人一面”,而应该让学生不仅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读出“反封建”的主题,看到“横眉冷对”的“斗士”,更应该看到立体的、多元的鲁迅;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学习战斗的精神,更应该欣赏鲁迅儿时的童真童趣,理解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品味他成年后的“斤斤计较”,多情多艺,借鉴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这样的鲁迅作品教学,既多元也有一定的创意,这不正与我们课改的方向吻合吗?鲁迅作品除具有极高思想性外,还有许多的“读点”,如《祝福》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短篇小说的特征,可以说经久耐读,越读越有“味道”。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内核”吗?
  正如陈丹青先生说:“如果我们从鲁迅那一张张目光犀利,很个性化、中国化的照片中,能够解读到‘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的鲁迅,那时,我们的学生可能不仅愿意在周作人的苦雨斋里消遣,在琼瑶的《情深深,雨蒙蒙》中排徊,也喜欢在鲁迅的百草园内逗留。”
  是的,教读出了这样全面而真实的鲁迅,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就不会被随意删减了。

让鲁迅成为学生心中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