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1月15日
地点:江苏省教育学院礼堂
学生:南京市29中七年级学生
师:咱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第一步,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
(生自由朗读)
师:好的,你们刚才在自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大家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面去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解一下作者,一起读起来!
屏显:
冰心,福建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永远的爱心”融入她近八十年的文学创作,洋溢在她七百万字作品的字里行间。
师:好,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
(生旁批)
[点评]开课揭题,生动自然,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学生很快进入到活动的姿态,先熟悉课文,再侧重于从“母爱,自然,童心”的角度了解作者。
师:好的,下面有一个静思默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
尝试“术语点评”法
师:什么是“术语点评”呢?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全篇文章的高潮,“高潮”这两个字就是术语。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这些都是语文的术语。举一个例子,《荷叶母亲》的第二、三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讲是插叙,这个“插叙”就是术语。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因为莲花,作者展开了联想,“八年之前……”“九年之前……”“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思考!
(生长时间地勾画并批注)
师:好的,请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
师:咱们来尝试一下,全班交流。
生1:八、九自然段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是触景生情。
师:四个字——触景生情。那就是前面是“景”,后面是“情”,文章里面有一个联想的过程。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中心思想就是歌颂母爱的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语叫“升华”。“升华”的含义是我来解释,还是你来解释?
生2:“升华”的意思就是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一个普通的事物上发现、提炼、表达出一个主题来就叫升华,解释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四小节中“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瓣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这句话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好,非常旺。
师:有着衬托、烘托的作用,本来有两缸莲花,这个时候白莲谢了,凸显了一个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我想说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它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作者通过对红莲的描写来歌颂母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好的,借物抒情,她又用了一个术语。
生5:大家看第六段,倒数第二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后面那个省略号,我觉得给了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想象后面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用了展开联想的手法。
师:是啊!这个省略号,现在让我来品味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种惊叹:看见了荷叶倾侧下来,挡住了红莲头上的大雨。你解释了一个省略号,那么,你还要说一下,你用了一个什么术语呢?
生5:展开联想。
师:展开联想,或者说让我们发挥想象。
生6: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为后文写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了伏笔。
师:伏笔。红莲出现了,但是大雨也来了。这儿还可以用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是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的形象。好,谢谢!
生7: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句写出了作者对母爱的歌颂。
师:读一下这句话。
生7:(朗读)
师:解释一下你的术语。
生7: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同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别急,“心中的雨点”,心中怎么会有雨点呢?
生7:比喻。
师:对了,谢谢你!
生8:请大家看第三段,“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这句话写出了花瑞人祥,为下文以花喻人做了铺垫。
师:在这儿出现了一个比喻,就是以花来比人,后面也都是以花来比人。说得很好,发现得很好。
生9:我想讲的是第一段,这段虽然很短,但它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引起下文。还可用一个术语,作者一开始就写莲花……
生9:开门见山。
师:开门见山。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什么?篇末点什么?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很明显的结构摆放在这里。
生10: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里写了白莲已谢,红莲将要盛开,两者进行对比,显得红莲更具生机,同时也为下文蓄势。
师:作了“蓄势”。她这个词用得太高雅了。你们猜猜是哪两个字?“蓄势”,“蓄”字怎么写,比划一下!
(众生比划)
师:NO!
生10:一个草字头,一个“牲畜”的“畜”,“势”是“形势”的“势”。
师:所谓“蓄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好好地写,细细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之后,然后点题。“蓄势”就是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行,谢谢你!
师:好,老师小结一下: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一
《荷叶母亲》
以物喻人写物抒情
融情于景一线串珠
开门见山卒章显旨
巧妙穿插生动照应
从全篇文章来看,这篇课文的整体构思是“以物喻人”,手法是“写物抒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这是“融情入景”。还有一个是你们没有说到的,一个很新的术语——“一线串珠”,也就是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有什么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穿全文。如果还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穿在文章的主要部分。然后从结构上来看,开门见山、卒章显旨。“卒章显旨”就是在文章的最后把主题给点出来。第二、三两段是“巧妙的穿插”。“生动的照应”同学们都已分析到了。老师强调一下,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见到任何文章,你打开的时候,你都可以这样去想、这样去看。
[点评]“术语点评”,这是教学设计中的奇妙一笔,让人叹为观止。这个教学活动旨在立足全篇,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的角度欣赏、品读课文,如作者行文的构思,全文的结构、笔法等。它极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探求精神,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教师有着精要的讲析,或示范点评指导学生学习,或解释术语使学生会意,或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追问阐释……在充分的活动中,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感受。
师:我们完成了第一个学习活动。下面继续第二个学习活动: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先看要求,再来读书。
屏显:
我们的学习活动之二
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下面内容的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并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