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名师课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 ID: 357515

[ 余映潮 文选 ]   

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

◇ 余映潮

  [教例简述]

  这是宁鸿彬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93.3期P16)。

  教师开讲:这首诗的标题是“有的人”,课文中还先后8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就是说,诗中写了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读课文的时候,要认真领会诗中每一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教师布置:下面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课文之后大家要做一件事——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类人。

  学生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画画,作发言的准备。

  教师要求:发表见解时采用朗读课文的形式,直接把自己改动后的结果读出来。

  第一个同学站起来琅琅诵读道:

  被人民憎恶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被人民爱戴的人死了

  还还活着。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没有用“好人”“坏人”一类的说法,这是思考有深度的表现。思考问题是否有深度,是思维的质量标志之一……

  第二个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诵读起来:

  鱼肉人民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造福人民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反动统治者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共产党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同学们评价:①见解有深度,②和前面的发言不重复,③词汇丰富,语言生动。

  教师评讲:这位同学和别人的发言不重复,这是思考问题有广度的结果。我们只有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打开思路,增加思维的广度……

  [评    析]

  这个教例,是课文讲读教学设计的一朵奇葩。

  对它,我们若用诸如“平中见奇”、“常中出新”等用语来进行评价,或用诸如“大家手笔”“不同凡响”来进行赞美,都将显得有些俗套,因为此教例中令人深思的含义不是这些语言所能点示的。

  我们看一个好的教例,一定要品味出它给予人们的启迪。

  比如这个教例,它从思维的深度方面启迪我们: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充分把握“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的精髓,要善于将教材作为学生历练的凭借,作为开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这个宝库的钥匙,充分发挥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以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同样,它也从思维的广度启迪我们: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注意到两个“因材施教”的和谐统一。首先是因教“材”施教,要研究教材的特别之处,设计有个性的教学思路,例如此教例中的“替代式朗读”。其次是因人“材”施教,此教例中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针对训练有素、技高一筹的学生。

  至于说教师如何设计出“替代式朗读课文”这一奇特的实施方案,个中的意趣就留给我们去细细地回味。

  

替代式朗读——《有的人》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