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11期 ID: 136706

[ 余映潮 文选 ]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

◇ 余映潮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是一种追求,是需要花时间、下力气、动脑筋的事。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非常精巧的地方……
  深读课文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如此等等。
  深读课文一个点,就是读出课文的深度,读出自己的创见。
  深读课文一个点,需要细读,细品,细细揣摩,细细欣赏;需要用别样的眼光观赏课文;这是文章阅读的一种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美读课文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下面是课文《陋室铭》。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短文这样分析《陋室铭》,说此文的行文特点是六个字——突起、纡行、峭收:
  文章的标题是“陋室铭”,作者劈面却从山、水、仙、龙起兴,这是“突起”。这一笔,用山、水、仙、龙的具体形象引出“有德则馨”的中心题旨,既是化虚为实,又显得极有气势。中间部分对于陋室的具体刻画,一共只有八句话,又可以分出三层意思,即是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一层深似一层。接着,又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进一步烘托出主人的地位和抱负。这种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的方式,就是“纡行”。最后,作者又用“藏头”的手法,引用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后半句作结,目的是让读者联想到那省去的前半句,进而更好地体会全文的题旨,这就是“峭收”。这种言简而意蕴的笔法,可以说是劲峭而有余味了。
  (摘自华东师大出版社《写作艺术示例》)
  此文分析的虽然也是《陋室铭》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特点,但眼光与众不同,用了“突起、纡行、峭收”三个词来概括课文的表达特点,这就表现出作者深读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点:行文手法、章法特点。
  深读文章的一个点,角度多样,创意丰富。如:
  一、深读课文的一两句话
  有的课文的教学,必须关注对文中的一两句话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地方无法回避,只能面对,只能精读。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荷叶 母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此需要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就开始自己的精读、深读。可以说,像这样一些地方如果在教学之中深入不下去,可能就是教师自己没有把课文读好。
  梁衡先生有一篇题为《秋月冬雪两轴画》的文章,刊发在80年代的《名作欣赏》上。这篇文章欣赏的是《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欣赏的重点就是深读、美读这两篇文章中的两个句子,一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他对《湖心亭看雪》中的“雾淞沆砀”等42个字是这样欣赏的:
  作者用直写的手法,高屋建瓴,极目世界,突出一个白字:“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连用得极好,反正一切都白了。由于色的区别已无复存在,天地一体,浑然皆白,这时若偶有什么东西裸露出来,自然显得极小。而这小却反衬了天地的阔,天地的清阔,则又是因为雪的白和多。这正是其中的美和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美感和情趣的呢?他无多笔墨,而是精选了几个量词:痕、点、芥、粒。按照陈望道先生的辞趣之说,语词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习惯范围。这恰如一种无形的磁场。我们只要说出一个词语,自然就能勾起人们的一大堆联想。这痕、点、芥、粒,本是修饰那些线丝、米豆之类的细微之物的,如今却移来写堤、亭、舟、人。毋用多言,他们自然也就变得极小,那天地自然也就极阔了。
  这一段话是把句子读得很深了的。那么,梁衡是如何把这个句子读深读美的呢?他运用了“陈望道先生的辞趣之说”的理论,对句子的用词之法进行了细腻的分析。这就是别开生面的分析,这也是在“学问与学术”的背景下的深读。
  二、深读课文一个段,或者一个部分
  指导学生深读、美读一个段,或是一个部分,是课文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手法。为了进行细腻的阅读品析,我们常常将教学的视点定得更加集中。即便是这样,也给教师的阅读欣赏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段而是说明文或者议论文中的一个段,也需要我们精心地把玩。而对教师的这种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是因为教学的需要。如《小石潭记》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就是一个美段。孙绍振先生曾高度地评价过它:(这一段)才是全文的灵魂,才是使本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关键。
  霍松林先生对这一段进行过这样的评说:
  “潭中鱼”几句,不太细心的读者会认为不过是写鱼罢了。其实不仅仅写鱼。齐白石只画飞虫,不画天空,只画游鱼,不画清水。但由于虫的确在飞,鱼的确在游,因而在欣赏者面前也就出现了天空、出现了清水。这几句正是采用了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柳宗元不复写水,只写鱼游,而澄澈的潭水已粼粼映眼。
  (摘自《语文学习》1979.3柳宗元《永州八记》选讲(下))
  孙绍振先生则进行了这样的欣赏:
  更精彩的是,柳宗元不从正面,而是从侧面写,来突出水的清澈。正面写的是日光:日光照下来,鱼的影子落在石头上。这一句写得更加有智慧,水清澈透明,得到更加独特的表现:日光照到水里,没有变暗,可见水之清澈;这还不算,石头上居然出现了鱼的影子,影子之黑,正是日光之强、水之清澈的结果。吴均和郦道元的文章,都以鱼的可视来反衬水的清澈,柳宗元则进一步用鱼的影子,用黑来反衬水的清澈,艺术感觉上的反差效果更为强烈。这可以说是柳宗元的一大创新,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自《语文建设》2007.9《可欣赏而不可久居》)
  霍松林先生运用了设例比较的方法,从“以实写虚”的视角评析了这段文字的意境之美;孙先生运用了举例比较的方法,从“侧面手法”的视角阐释了这段文字的手法之妙:他们所进行的,都是深度解读。
  笔者认为:这样的写法,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洁净清幽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这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
  三、深读课文的一种手法,或是深读课文的一种细节,或是深读课文的一个表达特点
  与阅读品析课文中的句段相比,这里所说的“深读”,其视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研读不是重视文章中的某个部位,而是关注具有艺术性、文学性、涉及面宽广的“点”。

深读课文的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