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般的读者而言,小说的表达技法永远是深不见底的谜。这是因为一般的读者并不是小说创作研究的专家。
但如果是语文教师,从教学的需要来看,从教师的素养来看,倒是非常需要用一些时间来潜心地研究、体味、欣赏小说的表达技法。它们是真正文学的东西,是真正高雅的东西。试想,如果一位语文教师,在小说的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指导小说的要素等基本常识,那是很难说得上是有一定教学素养的。
似乎可以说,能够懂得小说的技法或笔法,就能够懂得所有其它文体的文章技法与笔法。
也似乎可以说,只有能够比较深入地欣赏小说作品,才可能是拥有了真正的阅读欣赏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要练就文学欣赏的功夫,就首先要关注对小说的欣赏,提高自己欣赏小说表达技巧的水平与能力。
欣赏小说的技法,最好运用积累的方法,在对每一篇小说课文的研读中积累有关知识,然而“由一篇而推知一类”。久而久之,知识就丰富起来,眼光就敏锐起来。
如研读小说《孔乙己》,我们可以积累这样一些知识: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的时间——清朝末年。把孔乙己置于清朝末年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来刻画,便于塑造这样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再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主要人物
小说的主角就是孔乙己。其可悲之处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连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能任意地嘲笑他。他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形象。
场景安排
小说将人物的活动安排在咸亨酒店这个具体的场景中。这个环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级性,二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人格与道德准则的卑劣性。“酒店”对于描写孔乙己的性格和表现人们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最合适的。更重要的是,酒店的设置,能在一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述故事。
叙事视角
《孔乙己》采用儿童的叙事视角。《孔乙己》的故事全部来源于“小伙计”的观察。一方面他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观察者 ,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孔乙己周围的观众视角 ,代表着真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
看客设置
短衣主顾,其他人。鲁迅总是要在他的悲剧主人公的周围,设置一群“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构成一种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形成“看——被看”的叙述模式。
故事氛围
笑。“笑”纵贯了《孔乙己》一文的始末。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
人物特征
长衫,语言,手。它们是孔乙己最明显的人物特征。长衫是一种象征。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身份背景。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孔乙己的人生命运。
虚写手法
小说中的丁举人,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作者巧用侧笔,通过旁人之口,突出了他对孔乙己的拷打。这个“插曲”虽只有寥寥几笔,却也是文中相当重要的一处。它对故事情节起着前后呼应的作用,显现着孔乙己命运“质”的变化,没有这一笔,故事就不能向高潮发展。
对比描写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最突出的一组对比是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小说结构
作品选取的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几个典型的场面——几个他生命中时间的“点”。整个故事由小伙计“我”穿针引线、衔接缝合,由“点”带“面”、以“点”牵“线”,驭繁于简,寓言化地昭示了孔乙己式知识分子的悲剧人生。这种结构方式的小说,被定义为“横截面的小说”。
如研读小说《故乡》,我们能够在外貌描写的笔法知识方面有一些积累:
特写式写意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白描式写意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夸张式写意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故乡》对中年闰土的描写是工笔式的,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是白描式的,对杨二嫂的描写是漫画式的。从另外的角度看,故乡对中年闰土外貌描写运用了连续用喻法,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绘运用了回环反复法,将童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展现出来,这是浓缩对比法。
读古典名著的片段,会更有收获。
下面是笔者积累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一些文献资料的目录,每条目录都与“小说的技法”有关,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觉得美不胜收:
达团富:“火”与“雪”有异曲同工之妙——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3期
顾军:“窃听”的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5期
王仙平:巧中有巧,环环相扣──浅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构思艺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6年第4期
文生:呼应的典范——重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2期
甘其勋:疑云迷雾 细针密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作特色谈,《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1期
古纯一:照应严谨 周密无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艺术特色探微,《语文教学通讯》,1999年第4期
李传瑜:试析《风雪山神庙》的露与藏,《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7期
耿广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节奏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9期
毕静枝:谈巧合,《语文知识》,2002年第11期
朱鹏文:一刀一枪 尽其妙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件兵器的意义,《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2006年第2期
渠慎松:“巧”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6年第10期
洪玲娇:闲笔和伏笔——浅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艺术,《语文知识》,2006年第10期
贺孝恩:巧极 妙极 神极——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结构艺术,《文教资料》,2006年11月号上旬刊
王振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06年第11期
王凤阁:小细节 大手笔——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两次“偷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9期
赵长河:纷纭拿斗的场面 疏密有致的笔法——简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场面描写,《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