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2年第4期 ID: 136854

[ 余映潮 文选 ]   

趣读

◇ 余映潮

   趣读,就是有乐趣地读课文,就是饶有兴趣地读课文,就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给自己趣意盎然的感觉的阅读。
   趣读,看起来往往是在表面上做出阅读的动作,但其过程是能够将阅读的思绪深深地带到文章之中的。这样的过程也往往表现出阅读的机敏和思维的灵动。读中之所获,也常常带有一些奇趣与妙趣的味道。
   教师趣读课文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将自己趣读的方法与收获直接用于课堂教学,那时就是“趣教”。而“趣教”,又是我们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所追求的一个比较高雅的层面。
   笔者常常用下面的方法趣读课文,也常常用这些方法引导学生趣读课文。
   文中集美:用精选课文美句的方法,形成同名的微型美文。这种方法颇费心力,是高质量的阅读方式。如:
  紫藤萝瀑布
   从未见过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伫立凝望,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课文变形:改变课文原文的形态。在这种“变形”之中体味、揣摩文章起承转合、过渡照应的妙处,揭示文章结构层次的奥秘。如:
  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课文变形)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多角概说:对课文、对情节、对人物、对事件等进行反复的“一句话概说”,以达到对课文、对情节、对人物、对事件的多角度理解。如:
   《故乡》里的中年闰土: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他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
   《台阶》中“父亲”:父亲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是一个终年劳作的人,是一个是老实厚道的人,是一个有生活目标的人,是一个认真做事的人,是一个不怕千辛万苦的人,是一个为做新屋而兴奋的人,是一个尽一切力量为自己的新屋而劳作的人,是一个好强的人,是一个终于在新屋建造中伤了身体的人,是一个在新屋建造过程中逐渐老去的人。他是十分勤劳的父亲、非常节俭的父亲、需要尊重的父亲,是一位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精神、有坚韧不拔毅力的父亲……
   朗诵设计:就诗歌的朗读进行“角色设计”与“角色分配”,在此过程中尽情地品味、咀嚼、欣赏、揣摩。如:《秋天》的诗歌朗诵设计:
   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男领)
  秋 天
  何其芳
   (女领)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领)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男女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众合)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女领)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合)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男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男合)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女合)(反复)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数字连缀:在句子中运用特别的数字来不断地概说、分析课文内容,发现文中的美点与规律,同时深读、美读课文。如用“两”字来研读《卖油翁》:
   第一段中:①有两个词对陈尧咨进行了概括介绍:“善射”,说明他的特长;“自矜”,点出他的弱点。②有“睨”和“微颔”两个词写出了卖油翁不以为奇的心理和神情。“睨之”表明卖油翁对举世闻名的善射者的射技不以为然。“微颔”是对陈尧咨射箭的技巧略表赞许。③写了陈尧咨的“自矜”与卖油翁的“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正是这“自矜”与 “微颔”两种不同的神情态度,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第二段中:①有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连续的问句,两问都含有轻视对方的意思,也表现了十足的自信。②有两个地方写出了陈尧咨的神情及心理的变化:一个是“忿然”,一个是“笑而遣之”。转“忿”为“笑”,写出了陈尧咨的折服,也表现出他在事实面前毕竟还是能接受道理。③有卖油翁的两句话——“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前者的语气里含有一种微微责备的味道,后者多了一个“亦”字,表现了自己谦逊与朴实。
  课文中:①写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是一刚一柔:陈尧咨骄傲自大,卖油翁沉着稳重。②课文中有两个地方写出了卖油翁身怀绝技,一是对陈的射技“微颔”,这里是“暗写”;一是“酌油沥之”的表演令人惊叹,这里是“明写”。 ③课文中有两个地方给人以意外,激起了故事的波澜:一是面对陈尧咨语气不善的质问,卖油翁竟是轻巧平淡地回答“无他,但手熟尔”;一是面对陈尧咨的忿然的斥责,卖油翁竟能以 “酌油沥之”高超技艺来让他无话可说。④两次出现“手熟”两字,这在全文极为重要,与主题紧密相关。课文的主题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可以理解为:课文表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理解为 :技艺专长,熟能生巧,不值得自我炫耀。
   妙句撷取:从不同的课文中撷取妙句、美句、形成特别的知识板块。如笔者曾经写过一篇《趣读》短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趣 读
   咱俩还是好朋友
  雪,更大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就在这一瞬间
  上面是几个作文题,简洁的文字中充满了悬念。一看到它们,就觉得它们活泼而美丽,你不禁会思绪翻腾,开始编织心中的故事……
  然而当你再仔细地品味时,你会惊奇地说:啊,这几个作文题原来都是课文中的句子!
  从课文句子中寻找美妙的作文题,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儿,类似这样的阅读,就是我们所说的“趣读”。